在發生矛盾和沖突時,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目錄 第一章:非暴力溝通
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 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系,還有人借助它改進工作。在世界各地,非暴力溝通被用來協調各個層面的爭論和沖突。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愛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論是語言、精神或身體的暴力,還是家庭、部落以及國家的暴力。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第三章 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使勁看了又看但從未看到廚師;?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調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著炒菜的爐子一我看到這些但沒有看到廚師。
?告訴我,當你看的時候, 你看到的是廚師,還是有個人做的事情被我們稱為烹飪?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別。 因此,我得出結論, 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 我們將不再困惑。 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 這只是我的意見。 ——魯思?貝本梅爾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
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員無法表達情感,那是很悲哀的。
太太對先生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墻。”
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此外,非暴力溝通還對表達具體感受的詞語與陳述想法、評論以及觀點的詞語作了區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我就提出兩個問題:“你們雙方各有什么需要?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你們希望對方做什么?”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 在這個階段,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 在這個階段,我們發現,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代價實在很大。
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 在這個階段,我們樂于互助。我們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或慚愧。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六章請求幫助
這位女士說出了她不想要什么一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們鼓勵她直接說出愿望,她想了想,說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如果我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什么,而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會有怎樣的后果。
,大多數的人在沒有得到期待的反饋時,會將所說的話重復一遍。
他們可以先說出感受和需要:"你的頭發這么長,我們擔心這會影響你的視線,特別是在騎自行車的時候。去理發好嗎?"
我怎樣表達我的請求,你才會認為我也在乎你的需要呢?”
表達愿望時,只要不發號施令,我們的相處就會愉快得多。我說出我的愿望,并不是要求你照我說的去做。
已經理解并尊重他的立場。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由于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遭遇他人的痛苦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可是,傾聽意味著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的信息一一這為他人充分表達痛苦創造了條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種能力:“不要急著做什么,站在那里。”
她需要有人能理解她深深的絕望。
。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于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傾聽他人有助于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你和我們說,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
媽媽在和我爭吵時說,‘如果我說什么,你都說‘但是’,小心我殺了你‘。
那些被我們看作是惡魔的人,其實還是人。只是有時我們無法看到他們和我們的相通之處。我越是專注于他的感受和需要,我就越把他看作因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絕望的人。我開始相信,他不會傷害我。
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現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我就說出了我的感受:“我很擔心你。請告訴我,我說些什么或做些什么,你會覺得安全些?”
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生動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一次又一次,我見證了,傾聽幫助人們治愈心靈的創傷。
第九章愛目己
自責是尚未滿足的需要的可悲表達。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人生的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種行為的“我”。
我是想照顧好自己:在匆忙地回應他人的請求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此時,我的心情也隨即發生了變化。我不再感到惱怒、羞愧和內疚,身體也一陣輕松。
我做到了同時包容上述的兩種需要:一方面,服務他人;另一方面,照顧好自己。我相信,在類似的情形中,只要能意識到這兩方面的需要,我就能靈活地克服困難。
如果在一個社會中,內疚被運用來控制人,那么,指責他人就容易成為一種習慣。
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把某些人看作是貪婪的人、不負責任的人、騙子或其他類型的壞人,那么,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議良好的關系。
在受到指責時,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上。當然,指責他人有時可以使我們達到目的——出于害怕、內疚或慚愧,他們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批評和指責使人傾向于自我 保護并變得更有攻擊性。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首先,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也別做。我們避免采取行動去指責或懲罰對方。
2 想一想是什么想起使我們生氣 了。
3 去了解自己想要滿足的需要。
4 為了充分地表達自己,我們現在需要張開嘴,說出我們的憤怒——怒火此時已被轉化為需要以及與需要相聯系的情感。
先傾聽他人
他們就很難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我脫口而出的是:“你感到……?”我試圖去了解他的痛苦。為什么?我想了解是什么樣的痛苦使他對猶太人如此反感,我還希望他能領會我的感受和需要。我知道,如果他還處于痛苦之中,他就無法傾聽我的心聲。于是,我想先去了解他,傾聽他的心聲,并表達我對他的理解和尊重。我過去的經歷告訴我,如果我可以理解他,那么,他也就能理解我。這并不容易,但他將能做到這一點。
當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時,我們就會發現彼此作為人的共同點。
我們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尚未滿足的需要,而不是考慮他人有什么過錯。
“我需要把‘笨蛋’和‘騙子’這樣的標簽解讀為感受和需要。
父親:“如果你意識到你的行為潛在的危險,并知道保護自己和同伴,我就放心了。為什么要懲罰你呢?”
第十一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因為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力面前屈服。其次,即使體罰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也并不意味著,其他方法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最后,我還擔心,體罰孩子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第十二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沮喪是因為一個人處于激烈的內心沖突之中,無所適從。
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就會想好好教訓那些我認為不守規矩的司機。可是,我又沒法懲罰他們,于是,就更加惱怒了。
前面的那位司機有點不知所措,希望得到后面司機的諒解。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一旦意識到經理和老師贊揚的目的是為了操縱他們,員工和學生很可能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以色列前總理哥達?梅厄:“我們最大的恐懼不是我們不夠完美,我們最大的恐懼是我們無比強大。我們的光明,而不是我們的黑暗,讓我們心存畏懼。"
后記
附:非暴力溝通模式?
1.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1)觀察??? 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因為我需要/看重……”?
4)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你是否愿意……”?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1)觀察???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你(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
?3)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因為你需要/看重……”?
4)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行為:“你是否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