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叮當現在才兩歲不到,但我幾乎沒怎么為他將來的教育擔憂過。
這并不是因為我讀了多少育兒書,而是我幾乎見證了我兩個侄子的成長真的看到了尊重、傾聽、身教、信任、父母恩愛……在孩子身上發生的神奇作用。
而其中最簡單易行,卻又能讓教育事半功倍的方法,你們猜猜是什么?
閱讀。
這么多年,接觸過那么多孩子,真的感覺閱讀就如一根神奇的魔杖,哪里不通點哪里。
如果你疑惑,那丹媽就用切身案例,分享幾個常常讓我們家長頭痛,但光靠閱讀就可以輕松解決的問題。
孩子不明事理?——請去閱讀
暑假去哥嫂家,兩個侄子正好從外邊回來,說是去參加一個什么比賽了,大侄子輸了,一臉悶悶不樂。
還沒等我們安慰孩子,一旁的小侄子卻使出了招。
他一臉懵懂地湊到哥哥面前,很淡定又很認真地對哥哥說到:“哥哥,你不要難過啦,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我們輸了下次我們再努力,還有機會的。”
我當時就震驚了,一個五歲不到的孩子,在沒大人教的情況下,能說出這樣的話是怎樣的心境?
一直聽哥嫂說,兩侄子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次也算是見識了。
飯后我問他:“寶貝,剛剛你說的那些話是誰教你的呀?”
小侄子淡淡地回我:“姑姑,不是誰,是你給我買的故事書上說的。”
這話真是把我感動得嘩啦啦老淚縱橫。
花了那么多心思在他們身上,真是沒白費。
兩侄子出生后,哥嫂工作忙,只要我在家,孩子都是跟我混。
不管是睡前、還是飯后,不管是走在路上,還是開車去玩,出于職業習慣,我都在給他們講繪本,或是天馬行空地編各種故事給他們聽。
做這個公眾號推廣親子閱讀,我想要團的書只要適合他們的,他們一定是第一個讀者,給我最直觀的閱讀建議。
為了讓他們在學校里也能繼續保持閱讀習慣,我還給侄子的班級捐了個圖書角。
由他們負責去帶動同學們的閱讀積極性,這也無形中讓他們更自信、更有責任感。
我還不斷給哥嫂洗腦,早期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
還讓孩子們跟我及時反饋,爸爸媽媽有沒有給他們讀書。
倆孩子的閱讀習慣,便是在我們這樣的耐心呵護下日積月累的形成。
而童書中的真善美也一點點在他們心里發芽。
每個孩子都喜歡新鮮有趣的東西,為啥我們平時對孩子念叨過一萬次的大道理,他們回頭就忘?
正是因為我們語言上的蒼白無力,枯燥重復,有時還伴著威脅、否定的語氣。
與其變著法的給孩子講道理,還不如找本好書直接照著念給孩子。
一本圖畫書越有趣,我們越深情真誠地為孩子朗讀,它的內容就越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記憶里。
而相比內容雜亂不可控,還會損傷孩子健康的電視與手機,那些經典的童書繪本,無論內容是什么,其中一定都包含著對真善美的呼喚:
《愛心樹》的內核是感恩,《膽小鬼威利》的內核是勇敢、《海的女兒》的內核是愛與犧牲,《夸父逐日》的內核是執著,《秘密花園》的內核是自然與成長……
這些真善美,會伴著親子共讀,隨著孩子的成長,以最純真、最溫馨、最自然的方式,一點點孕育著令孩子受益一生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
孩子識字難?——請去閱讀
兩個侄子出生后,從未接觸過識字卡片。
一歲前,不管他們能不能聽懂,我們都給他們念故事。
反正我總覺得他們是能聽懂的,因為每次念的時候,他們的眼睛都會癡迷地看著我。
一歲之后,他們開始咿咿呀呀地講話了,可能是因為平時我們給他們念書都習慣一個個字指著讀,一本書反復讀個幾遍,他們有時竟也能鸚鵡學舌的把故事一字不差的背出來,甚至學著我們,指著字假模假樣地讀起來。
其實他們根本還不識字,只是機械地模仿大人的動作。
慢慢地,他們已經開始認識那些在童書里高頻出現的單字。
“閱讀”從我們給他們讀,變成了他們自己讀。
有時拿到一本新書,還等不急我們給他們念,他們就自己囫圇吞棗地看起來,回頭再找我們問問那幾個不認識的字是啥。
這兩天開學,聽我嫂子說,他倆剛拿到新課本,兩人一到家就在客廳里一人蹲一頭,如饑似渴地把課本當故事書一樣興奮地讀起來。
在侄子身上,我看到了孩子那種看到字就想讀的沖動與習慣,并不是來源于對“字”的好奇,而是來自于對故事內容的渴望。
文字在他們的眼中從來不是枯燥的白紙黑字,而是一個個有趣生動的畫面。
帶著這種渴望,帶著這種閱讀的樂趣,他們認識的字越來越多,“閱讀”與“識字”之間便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
孩子怕寫作文?——還是請去閱讀
閱讀帶來的詞匯量增加,必然會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孩子的想象力。
我倆侄子從小就是話癆,大侄子今年上三年級了,他一上小學就被選上了班長。
老師說他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很少有小孩子那種想要表達卻又不知如何說,詞不達意的困難。
而在日常表達中語言精確的孩子,在寫作文時的語感也會更勝一籌。
一個早已在經典閱讀與日常表達中,見過說過千萬個流暢句子的孩子,他寫下的句子必不會是生硬、枯燥的病句。
當然,寫作也絕不僅是識字與語感的問題。
每一篇好的文字背后,必是作文者豐富、深刻的思想,正面、宏大的三觀。
正如尹建莉所說:“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古今內外各種社會生活、傾聽了各家智慧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不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價值觀上也更完善——這是做人的更笨,也是為文的條件”。
許多科學家教育家就也從生理心理的角度,為我們解答了閱讀與思考的關系:
“缺乏閱讀,將會阻礙和抑制腦的連接性纖維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聯系,不善閱讀的孩子,思考能力就因此受到很大的局限”。
那些內心空洞,不愛思考的孩子們,即使能夠通過背優秀作文,好詞好句,拼湊出一篇考場作文,卻也永遠無法寫出真正有靈魂的作品。
咱們中國的古語:“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正是這個道理。
閱讀的好處若是繼續寫下去,恐怕是幾天幾夜都寫不完。
如果你沒時間陪孩子,請讓他閱讀,書會陪他,一個人在寂寞的時候懂得去看書,就不會太孤單;
如果你不會教孩子,請教孩子閱讀,書會教他,只要拿起書,他就能與各路大師進行一次深度的免費對話;
如果你害怕有一天自己終將離開孩子,不再能為他出謀劃策,遮風擋雨,也請教孩子閱讀,未來不可知,父母不常伴,但我們仍可以培養孩子閱讀,讓孩子永遠與知識相伴。
不管你的孩子現在多大,只要堅持每天親子共讀半小時,你的孩子就會變成一個熱愛書本的終身閱讀者,而這也必將成為你這一生最劃算的教育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