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小波的雜文隨筆集,包含了他對生活的大量思考,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問題,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出來各種真知灼見,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表達自由主義理念。
如果王小波先生還在世,一定會很樂意看到,現在中國的思想自由之程度。人們思維的多樣性早已經是那個年代所不敢想象的,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比過去要幸福很多。不知道王小波會不會滿足于現在的狀況呢?會不會希望有更多的思想自由呢?
從現在的環境出發,如果要有更進一步的的思想自由,我們這些沉默的大多數,至少應該如王小波所說,提高心智,提高辨別是與非、善與惡的能力。
現在已經很難有人在對你進行思想灌輸了。但是,如果你主動放棄思想的豐富性,懶于尋求更多維的價值體系,那么就等于在自我封殺思想了。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對于什么叫美好道德、什么叫善良,我有個最本分的考慮:認真地思索,真誠地明辨是非,有這種態度,大概就可算是善良吧。”
“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卻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
話語交給我們很多,但善惡還是可以自明。話語想要教給我們,人與人生來就不平等。在人間,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聽。
在欲望推動下采取的行動使欲望滿足,得到了樂趣,這個都是正常的。樂趣又產生了欲望,又反饋回去成了再做這種行動的動力,于是乎越來越兇,成了一種毛病。
聽憑樸素感情的驅動,這種狀態,或者可以叫作虔誠。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會遇到大量令人詫異的新鮮事物,從此迷失在萬花筒里,直到碰上了釘子。?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一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系——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別人的痛苦才是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
質樸的人們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做是與己無關的事,那就好了。
胡思亂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
一般來說,扼殺有趣的人總是這么說的:為了營造至善,我們必須做出這種犧牲,但卻忘記了讓人們活著得到樂趣,這本身就是善;因為這點小小的疏忽,至善就變成了至惡······? ? ? ? ? ? ? ? ? ? ? ? ? ? ?
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所以暗下決心保持沉默。
假如我被大奸大惡之徒所騙,心理還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騙,我就不能原諒自己。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費點勁兒,才能把自己保持到理性的軌道上。? ? ? ? ? ? ? ? ? ? ? ? ? ? ? ? ?
在我們這里,人對人的態度,有時太過粗暴、太不講道理。按現代的標準來看,這種態度過于原始——這可能是傳統社會的痕跡。假如真是這樣,我們或許可以期望將來情況會好些。? ? ? ? ? ? ?
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總是讓人敬重。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不是每個人,在你后悔以后都還能站在原地等你。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被傷害過后可以選擇忘記,既往不咎。也許到那個時候,重歸于好就變成了最大的奢求,即使重圓的破鏡,映照出的也不過是傷過后變成殘渣的愛情。只怕在明白最想要珍惜的人是誰,最大的幸福誰能給的時候,卻再也找不到散入人海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