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學校創始人李一諾喜歡用“冰山理論”來比喻人的能力模型,表面層是知識和技能,第二層是對接真實世界的技能,第三層是性格力量,最底層的是自我認識。在李一諾看來,當下的教育都過于集中在知識和技能層面的培養,但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對孩子自我認知層次的啟迪。正因如此,一土學校更看重培養埋藏在冰山下的能力,也就是最大程度地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內驅力。
一直關注教育,尤其關注以孩子為本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創新今年2月3號,我參加了一土教育領導力學院體驗工作坊。下午1:30到5:00,全程無尿點,刷新了認知還有意外的收獲。
工作坊由三部分組成:SCL教育互動技術體驗+教練型教師技術體驗+一土領導力學院介紹
體驗課程一:《SCL教學互動技術》
SCL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體系,能夠幫助教師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加快知識和技能的記憶、理解和應用,給學習帶來真實的效果。
老師先是要讓大家掌握這個知識點:SCL基礎引導流程,即ME(自己思考)-WE(2人小小組討論)-ALL(全班討論)
但是她沒有上來就直接給出這個知識點的概念,而是通過提出一個問題的方式實際帶領大家親身體驗了一次SCL基礎引導流程。
問題是:通過哪些方式可以調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的課堂互動?
提出問題后,老師給大家1分鐘時間思考并且用筆寫下自己的內容(這里寫下來的動作是很關鍵的,寫更有儀式感,筆頭可以帶動深入思考,組織文字的過程也可以進行邏輯梳理)。這是ME的環節。
然后進行2人一組的小組討論,雙方分享自己寫下的答案(小組的人數也是有意為之的)。這就是WE的環節。
討論結束,屏幕顯示一個二維碼,掃碼實時上傳自己的答案,屏幕實時顯示答案的關鍵詞,隨著大家陸續上傳,高頻提及的關鍵詞就出現了,比如“小組討論等”。這就是ALL的環節,通過全體參與發表自己的觀點,提煉高頻和高質量的關鍵詞。對于這種實時提煉出集體觀點的高科技,我覺得很好玩,而且覺得以后可以也應用起來。
我整個環節都全身心投入其中,這種通過親身體驗習得技能的感覺很棒,這其實也是體驗式學習模型(EAT)的第一步:體驗(experience).
通過上面的參與式體驗,老師自然引出了SCL三個基礎引導流程:
ME-自己
一個問題提出后,第一步先要讓每個學生自己思考,思考時間不宜太長,1分鐘左右即可。同時很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用筆寫下思考的要點。
WE-小小組
很多教學或者工作坊都會有小組討論的環節,SCL特別強調的是2-3人,最好2人的小小組。因為2人小組所需要的合作技巧最少,組員分享論最沒有壓力,最利于每個人的參與互動。
ALL-全體
最后是全體參與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或工作坊協作者進行提煉。老師當時用到了UMU互動教學平臺實現了全體人實時上傳自己觀點并及時提煉關鍵詞功能。
然后老師介紹了SCL教學活動結構和體系:
4C-connect(建立鏈接)-concept(解釋概念)-concrete practice(設計練習)-conclusion(總結內容)
1、 ?connect(建立鏈接),用于開場活動
其實上面我參與的問題討論就是一個開場活動,通過這個活動。把我與SCL理念連接起來,有了體驗和直觀感受,也激發了我后面繼續了解更多的興趣。
2、concept(解釋概念),是知識點的傳遞活動
這個不必多說,就是正式介紹知識點
3、concrete practice(設計練習),是復習活動
這個也不必多說,通過設計各種聯系來復習所講的知識點
4、conclusion(總結內容),是結束活動
結束活動在實際中常常被忽略掉,經常會有最后剩余時間不多了,老師匆匆收尾的情況。但是,SCL中結束活動也是特別關鍵的一環,因為這一環的作用定位是通過設計環節促進知識與現實的聯系。
Sherry 舉了一個一土學校的實例,在一堂數學課的最后,老師請孩子們說說自己未來想做什么職業,有的說醫生,有的說警察,有的說售貨員,接著老師請孩子們討論這節課所講的哪些內容你可以在未來用在你的職業上呢?在這個過程中,就把知識與自己建立了鏈接。(我猜想這個理念背后應該是心理學知識的支撐)
等一等,整個SCL教學活動做完這些還不是完整的,還需要貫穿整個活動的“動力活動”,在SCL教學活動中,不再要求學生全堂課坐得筆直,時不時地大家可以動起來。相關研究表明,坐過之后身體站立,大腦血液含氧量會因此提升15%-20%。所以只需要2-3分鐘,讓大家站起身,向左邊轉轉右邊轉轉,或者問問身邊人的名字擊個掌,就可以嘭嘭嘭讓人的精神鮮活起來。
接下來,老師又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活動。她連續讀17個詞語,考考大家記憶力看能記住多少個。(注:這個也是用SCL的教學手法來教SCL的理念,是connect的環節,其實是想通過這個環節給到關于記憶的7個奧秘的知識點)
這17個詞語是:做夢、睡覺、打鼾、床單、枕頭、小睡、疲倦、睡覺、點頭、向陽花、毯子、鬧鐘、床墊、睡覺、失眠(落了2個沒想起來)
老師讀完,大家各自在本子上寫下自己記住的詞,然后2人小組討論,然后大家一起說說都有哪些詞,有一些被記住的高頻詞,老師啟發大家思考為什么這些詞更容易被記住。
這里用到的一個工具-九宮格。題外話說一句,九宮格也可以作為教學常用的一個工具來使用,應用關鍵是讓學生自己提煉一段信息,并按照孩子對不同信息特征的理解放入九宮格對應的位置,是以學生為中心的。
大部分人都記住了“做夢”,因為它是第一個詞,即“首要原則”,一場活動開場的幾分鐘大家精力最集中。
大部分人也都記住了“失眠”,因為它是最后一個詞,離提筆寫的時間最近,是“最近原則”,對應的啟發就是課程結束前的最后幾分鐘也要精心設計好的結束活動。
還有一個詞“睡覺”,因為它出現了三次,即“重復原則”。啟發就是在整個活動中要設計復習活動,有研究表明,“重復6次時,”記憶就從短期轉向長期。
接下來是對應大家手寫的動作的“記錄原則”,這個大家上學的時候也總聽老師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真是這個道理。
然后是上面老師讀的17個詞,每個人聽的時候腦子里都浮現了一個場景。根據這個場景順便就記下了一些詞。即“聯結原則”,啟發在教學設計時,不同知識點之間要有有邏輯的連接關系,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之后老師問了大家分別記住了多少個詞,大部分人記住的是在7±2之間(即大家基本都至少記住了5個),即“分塊原則”,這指的是把要將的知識點分成不同的塊,每塊對應的小點不應過多,3個最好,最多別超過5個。不然大家就記不住了。
最后還有一個被大多數人記住的詞“向陽花”,因為它于其他詞描繪的意向都不一樣,即“突出原則”,就是說與眾不同的容易被記住。
在大家體驗了,認知了之后,老師提出正式提出SCL是一套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學習的技術,它是基于體驗式學習(EAT)的模型的:
Experience(體驗)-awareness(認知)-theory(理論)這三者是不斷循環的結構。
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在《愛彌爾:論教育》中說過“教師自己充滿熱情,他想與孩子們交流這種熱情。他認為通過孩子們關注他的感受,他能感動孩子。這非常愚蠢!。。。。孩子們可以感知物體,但無法感知物體之間的聯系。。。因為這需要他們的親身經歷,但孩子還沒獲得這種經歷。不要給你的學生太多的口頭傳授,他們只能從自己的體驗中接受知識。”
(題外話:想起李嘉誠說過“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淚教你做人,后悔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少不了”,也是盧梭觀點的一個作證)
那么SCL技術可以運用在什么地方呢?
除了平時的教學課堂,還有PBL項目制學習以及STEAM教育,還有一些學習共同體和圓桌教學法。
環節的最后,當然少不了conclusion結束活動啦。Sherry給出了High-five
Review,不同于以往的最終總結,這次Sherry請大家全體起立(動力活動),和partner一起過,這里面還有小彩蛋-“你的伙伴名字或昵稱?”哈哈哈,大家看到這個問題都大笑了起來,出乎意外,但特別貼心有趣(這應該是突出原則的具體應用吧,哈哈)
體驗課程二:《教練型教師》
基于腦神經科學的教練技術,專注于未來和想要的結果,幫助學生自己找到想要的目標,提供“以學生為中心”的溝通工具,點亮你的學生。
在短暫的休息后,另一位老師開始了《教練型教師》的體驗工作坊。
老師先問了一個問題:教練是什么?
教練是通過談話、交流的方式,幫助在困境中的人看到困境的樣子,自己找到答案并走出困境。
接著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小組討論-心理輔導師和教練有什么區別。
答案揭曉:
心理輔導師更多通過問聽的方式關注過去發生的原因,而教練更多通過問聽的方式關注未來的成果。
在這個圖中,左下象限對應的是心理輔導師,右下象限對應的是教練。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即上面的兩個象限,與下面兩個象限的區別是上面的方式是講和告知,下面的方式是問和聽。
講和告知的方式說明你關注的是“事”,即首先想快速解決問題,如老師告訴學生該怎么做,而問和聽的方式說明你關注的是“人”,教練不會給任何建議,也基本只問開放性問題,通教練式的引導,讓對方覺得這是自己的事,自覺和主動性可以慢慢起來。
接下來老師介紹了教練式教學的腦科學基礎。
人的大腦分為三個部分:爬行腦、情緒腦、視覺腦。
爬行腦歷史最悠久,是爬行動物都有的,爬行腦工作不需要通過思考就可以進行,比如你走著走著突然草叢里竄出一條蛇,你會怎么辦?反應無外乎打、跑、叫,這個反應就是爬行腦做出的,是人的動物性的一面。
情緒腦,沒記錯應該是哺乳動物都有的。開心、失落、羞愧、喜悅。。。。情緒腦有個特點,當感受到尊重與信任時,情緒腦會自動調節讓人冷靜下來。當人沒有感受到被尊重信任時,負面開關就會開啟,爬行腦就秒被啟動,這時候大腦是一片空白的。比如在家長大聲呵斥下的孩子會把作業越改越錯,之前記住的反而一時想不起來了。
最高級的是視覺腦。視覺腦可以讓人看到世界上原本沒有的東西,人類造出的汽車、飛機各種高新技術,都是基于視覺腦的想象力孕育而生的。
在這個環節,老師講到大腦的一個特點:無法識別否定信息,比如當你聽到“不要想大白兔”這句話時,腦子中首先浮現的就是一個大白兔的鮮活形象。
基于上面的腦科學基礎和大腦的特點,教練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讓人對自己產生從“我不能”到“我可以”的視角轉換。
這里,老師播放了TED-How to fix a?broken school? Lead fearlessly, love hard。演講者Linda Cliatt Wayman是美國一所高中的校長,她所管轄的學校曾是全美條件最差,危險級別最高的學校之一。這次她和大家分享她是如何在短時間內通過貫徹實施三個口號將這個學校徹底改頭換面的。
這三個口號分別是:“If you area leader,LEAD.如果你是領導者,你就去切實地領導”、“So what?Now what? 那又怎樣?當下怎樣?”、 “If nobody told you they love you today,remember I do,and I will always do如果沒有人跟你說愛你,請記住,我愛你,我會一直愛你”。
Linda是一位身材健碩的黑人女士,她的演講每一句都簡短有力,目光如炬。我對她是說So what?Now what?的場景印象十分深刻,so what?過去種種不好,那又如何?!Now what?與其關注過去,不如關注當下和未來。這句話背后的角色就是一個人不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而是責任者。
上面這個圖,講的是教練式方法尋找解決方案就是就像是登山。開展這樣一次旅程特別重要的前提是真誠的期待與信任。信任既是指對方對你的信任,也指你作為教練對對方的信任,信任他/她所構想的未來場景真正可以實現。
有了這樣的起點,就請聽學生講講他的“登山目標”吧(現狀-目標),教練可以問:你想要的是什么?為什么如此重要?清晰的成果是怎樣的?
有了意愿,打開視覺腦,充分想象那個目標的模樣,然后行動(現狀-目標-行動):如何做?如何確保實施?這里有一點注意,就是一定是“有承諾的”行動,即,教練要通過專業的手法確保行動可以得以實施。
關于真誠的信任與正向的期待所帶來的力量,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正是說明這一點。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實驗者認為,教師應收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贊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并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如此循環往復,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
體驗工作坊的時間非常有限,這個環節大概有1個多小時,而真正細致透徹的教練型教師培訓需要若干天連續的課程,下面是完整課程的框架:
模塊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練型教師
教練的定義及教學中應用
教練的腦科學基礎
模塊二:教練型教師的溝通流程
教練型教師的登山流程
聆聽與提問技術
建立親和
模塊三:心智模式的轉化
What-Why-What工具
復習和練習活動
模塊四:學校中的應用
教練型教師學校應用案例討論
2分鐘教練對話
伙伴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