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文,《炊煙起處是故鄉》,說每次望見故鄉的炊煙,就聞到了安寧、祥和的味道,心里就感到暖融融的。
是的,鐫刻在腦海最深的印記,就是故鄉那裊裊升起的炊煙。早晨的炊煙在霞光里氤氳,天空湛藍,炊煙輕盈;中午的炊煙在白日照耀下,看不見了形色;傍晚的炊煙在余暉下繚繞,加深了暮色。伴隨著炊煙,飄搖著饅頭和菜的香。
之后,是一聲高過一聲、此起彼伏的讓家人回來吃飯的喊聲。在早年的記憶中,家鄉的影像就是炊煙,這種情景彌漫著溫馨。
除了炊煙,還有雞的啼鳴、豬的哼唧、狗的吠叫,以及拉車、犁地的牛馬的哞叫,它們奏響了鄉村交響曲。
再延伸開來,是村邊的景物:春天有飄香的油菜花;初夏有綠油油的麥田,五月有起伏的麥浪、打麥場、麥秸垛;秋天就是成熟的玉米、谷穗、棉花、大豆了。當然,村邊的棗樹已紅滿了枝頭。
這些鏡頭組成的膠片,就是故鄉的視頻,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鄉愁。
在煤氣灶、電磁爐替代了柴火,大型機械替代了牲口、犁舥,散養的雞鴨只在養殖場飼養,沒有了炊煙,沒有了吃飯時的呼喊,沒有了馬的嘶叫和牛糞的熱烘,看不見了麥秸垛、高粱桿的今天,對故鄉的念想是什么呢?
有人說:房子高了,一半的人家蓋起了二層小樓;通訊發達了,電話線、網線以及其他什么線如網織一般;果樹多了,除了以前的棗樹,有了核桃樹柿子樹櫻桃樹;汽車增加了,除了面包車,有了十幾萬二十幾萬的小轎車;有了休閑去處,有村民活動室,有街心小公園……
還有人說:鄉村寧靜,太多的人進城居住和打工,留守老人和兒童多,白天的街上看不到多少人,到了晚上更加靜謐;鄉村干凈,有了專門的清潔工,街道潔凈,墻面粉刷一新;鄉村自然環境好,出門就是滿眼碧綠……
都對,他們說的都對,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鄉親們生活改善了,居住環境改善了、文明程度提高了,生活方式改變了,還享受著交通、通訊等帶來的方便。
但我說的不是這個,我要找一個能代替炊煙的標識。提到故鄉,首先會想到什么,最讓人念想什么?
有嗎?
想了又想。想了又想。想了又想。絞盡腦汁后,茅塞頓開。如今,故鄉讓人念想的是城里人引為稀罕的野菜和其他綠色食品。
吃多了大魚大肉的城里人,把眼睛盯在田野里的野菜。第一場春雨剛下過,畦邊、壟溝、漫坡,就萌生出翠綠的薺菜,他們開著車,滿地尋找那一株綠。鏟子輕輕鏟下去,帶出濕土和泥腥。然后又有了茵陳、曲曲菜、蒲公英,還在鹽堿地尋到了很少見的羊角菜;到了夏天,掃帚苗、杏兒菜、馬兒菜,成了盤中餐:秋天,地里的紅薯葉、紅蘿卜櫻成為做蒸菜的主材。
故鄉的親人、鄰居,知道了這個嗜好,就代他們挖好了,然后一袋袋送進了城里;家里人熟悉地塊,能找出最嫩、最肥的那株綠。一晌的工夫,能挖兩大包裝袋。
城里人不會讓故鄉人空著手回家,給他們帶回兩瓶酒,拿幾包煙,還有沒喝完的茶葉。
野菜只是個引子,老家的人還會把剛碾好的小米,剛摘下的蔬菜,才揚凈的綠豆,新磨的玉米面,給他們捎來半袋。小米黃燦燦的,玉米面黃燦燦的,菜上帶著露水。那個新鮮,那個誘人,早已把人的胃口吊足。如今超市里什么都有,不一定不新鮮,也足以買得起,可人們就認定老家的好,吃起來放心,噴噴香。
后來,人們不滿足于、或者說不愿意再麻煩親人,也是想回歸、體驗早年的農村生活,就去村里租半畝地,種菜,種瓜、種果樹,不打藥,不施化肥,百分百的無公害。成本再大,毫無怨言。
更有人租住在了村里。他們在院子里種上絲瓜、眉豆,搭起了葡萄架,到了夏秋,滿院的翠綠,滿院的綠蔭,滿院的果實,滿院的涼意,滿院的歡喜。
哦,故鄉的炊煙沒了,故鄉的綠,故鄉的黃,故鄉的情還在。故鄉,仍有牽掛,仍有聯系,仍讓人心向往之。不過,我的心里存有不安,將來吃夠了野菜,不再以小米為優時,替代那株綠、那袋黃的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