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學那四年,自己一直靠著理想生存。
大一很疑惑很迷茫很彷徨,沒有組織,沒有歸屬感。
大二漸入佳境,碰見很多棘手的事情都能拍著胸脯說“我能干好”和“我不會差”。
大三勢頭正好,名利雙收,想要的都能得到,不想要的也能意外被推薦,那時候的心態依舊謙虛謹慎。
大四慌張而無措,像一只無頭的蒼蠅爬在明亮的玻璃上,前途是光明的,就是沒有出路。
這個大學的生活有點誠惶誠恐,特別害怕在動蕩不安的環境里掙扎,那樣特別的沒有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時常做一些別人不理解的事情,這個過程中走散過一些好朋友,也認清楚過一批人,在無助中誰會真正拉自己一把,在前路未卜里誰會落井下石。
02
和很多人一樣,有些無知又為了找到存在感就進了學生會的新聞編輯部。
一開始以為志同道合的“文人”們很善良不相輕,體諒新人。日子久了里面的官僚氣彌漫,論資排輩和阿諛奉承都在桌子上明目張膽的談,一股被包裝過后萬花筒的硝煙味兒。
盡管里面有些亂,可我對待事情是認真的。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因為找不到事做,才要把當下的事做好。
每天每時出沒在現場采集素材,沒日沒夜往上遞送新聞初稿,他們至始至終是那句領導的口氣“辛苦了”和“你還要努力”。
可我也沒有想那么多,想多了特累。也沒有在乎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和爾虞我詐,我只當他們不懂事,事實證明是我不懂事。
回想起來,大一做了很多事,也做錯過許多事,更改了很多事,被人批評過也被人褒贊過,不過我的專業成績拔了尖兒,沒有遺忘泡在圖書館的日子。
大一期末,我在筆記本寫了這樣一段話:不知道做什么,終歸是那些看不起又不會做的小事,細數那些事都一一巧妙的被躲過。
03
討厭別人,卻成為了別人眼里討厭自己的那種人。
留在編輯部的初衷,想想通過文字能找到那些個有趣的靈魂。留下來后對待新人都特別的照顧,一起出沒在現場,一起熬夜編輯,一起吃飯聊天,不幸遭到了其他成員的嫉妒。
記得大二那年,上百篇新聞稿,只被采納過十來篇,也不是文風稍遜,就是關系不到位。再看看那些被采納的稿子,署名都很小氣虛弱,別人的名字那樣的磅礴顯眼。
拿平時的例會來說,討論一件事別人總有說不完的時間,到了自己還沒有開口說就時間到了,參與不了決策,很快被邊緣化。沒有沮喪,也沒有鬧氣,想著把手頭上的事做得井井有條就問心無愧。
這樣堅持著,竟然還能被老師發現,評上了“部門優秀工作者”的稱號,同年還拿了院一等獎學金。那年期末分享會上,自己部門給自己做了一個專訪,叫《論學習與工作的重要性》,至今都記得那個分享會被我弄得一塌糊涂,哭得個稀里嘩啦。
大二期末,我又在筆記本上寫了這樣一段話:我痛苦,別人快樂,我的痛苦會擴大到十倍;可我痛苦,還要陪著別人快樂,我的痛苦會幾何劇增到一百倍,可我不能倒下。
04
功不唐捐,這四個字真的給了我很多理由死撐下去。
真的是越努力越幸運,此前所受的林林總總的不堪,全都像滾雪球兒一樣砸過來變成意外的欣喜。就在大三那年,繞過演講選舉,直接被院老師舉薦成為編輯部的主事,也是唯一一個通過這樣的方式成為突破重圍的典范。
此時沒有太多的驕傲,覺得自己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也沒有太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優越感,我很清楚我只是一個學生,除了捧出來的事,在別人眼里什么都不是。
大三那一年都兢兢業業做好分內的事情。沒有對部門的人紅過一次臉也沒有發過一次脾氣,他們不會的那肯定是我沒有說好,多讓他們嘗試幾次就會了,該受批評我作為負責人就理應第一時間站出來承擔,等他們會做了,我的壓力就小了。
那時候他們都說:“你心真寬。”
笑而不語。我知道,他們不該在不懂的年紀去承擔不屬于他們那部分鄙夷的經歷。
不過,工作完成得很好,成績就有些小懈怠了,心里略略有些遺憾。
大三期末,我還在筆記本上留了一句話:世間安得雙全法,享盡工作享盡成績,面對不盡如人意的人事,只能含著淚繼續擼起袖子干,做到不忘初心。
05
大四,我卸下所有的擔子,專心準備畢業論文,大四的生活短暫而又緊張。
期間考慮著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工作?要不要考事業單位或是公務員?或是另謀其它的出路。
覺得不醒事的自己,突然在一夜之間長大了,第一次在走什么樣的路上,舉棋不定又那么焦躁。思考的結果發現是想逃避就業的事實,害怕做不好工作,害怕被領導辱罵,害怕被同事排擠,害怕自己混不出個人樣。
再后來,在學院教授的安排下就做了一段時間的輔導員工作。那是我大四畢業前比較輝煌的事件,當我還是學生的樣子。一邊帶學生一邊就想我為什么要讀大學?
難道我這么努力的樣子真的就只是為了拿文憑,然后就留校?
不是,這不是我理想的范疇。讀大學,為了能在社會上立足,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大四畢業,就結束了輔導員工作,對于找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沒有一絲緊張。
記得在畢業酒會那晚,我在手機便簽兒里打上了這樣一句話:有一種遺忘,是你在的時候,別人已然對你視而不見。還有一種記住,是自己想要找那個人敘舊的時候,卻發現身邊再也沒有了那個人。這兩種聯系都在參加工作后沒有的。
06
誠然,那個大學四年教會我的不是那些教條的課本兒知識,而是學以致用。
也就是那個四年讓我參悟到了幾點道理,也在我今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淺。
1、之于學習,得失總是喜憂參半,不是給別人“交學費”去得到就是自己“下功夫”去慢慢學到。
2、之于生活,歲月相長,喜怒相仿。都不是傻子,機關算盡反誤卿卿小命,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樸實一點,務實一點。
3、之于工作,對待新人將心比心,每個新人都是將來的老人,當他們上坡的時候,就是自己走下坡的時候,自己也要爭氣。
4、之于情感,在沒有物質能力的年紀?碰見了最想照顧一生的姑娘,后來姑娘走了,但在某個角落還是會有個人等自己,走向她的時候就不要沾惹路邊的花花草草,寧缺毋濫。
我知道,那個20幾歲確實焦灼了些。脫下學士服,離開學校那刻,路漫漫且修遠,需要獨自去建立自己的人際圈,沒有多少人會很在意自己究竟有多努力,吃了多少不欲人知的苦,增了多少累累不清的傷痕,遭了多少無法言表的白眼兒。
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只會據自己所處的位置,或羨慕或鄙夷。
欣喜的那一刻,就是在升職加薪時驀然回首,發現那個四年給自己的得到始終要比失去的多。因為,有一種失去叫忍受;有一種得到叫煎熬。
END.
其實,寫文章這件事,我很當回事,別人可能只是一個興趣。
希望你所在的城市能有個好天氣,你所在的角落能有個好心情。(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皆因落筆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