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
吃是人類的第一生存本能,剛出生的嬰兒都知道要去媽媽懷里找吃的。離開飲食,我們基礎的生存無從談起。
可是一樣米養百樣人。同樣的食品吃下去,為什么有人苗條、有人肥胖、有人健康、還有人哀傷呢?
You are what you ate!
我們都需要吃,但是具體應該吃多少,應該怎么吃?關于飲食的一些小常識,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怎樣才叫吃得飽?請你牢記211
什么叫211?這是營養學家田雪老師總結的視覺化飲食方法。每一餐我們應該吃多少東西呢?請舉起我們的拳頭,就以一個拳頭的視覺量為單位,每一餐,我們要吃:兩個拳頭的蔬菜,一個拳頭的主食,一個拳頭的蛋白質,簡稱“211飲食法”。是不是非常形象生動?
那如果我和朋友聚會火鍋,不知不覺中好幾盤涮羊肉吃下去了,蛋白質肯定超標了,我會因此變得肥胖不健康嗎?問題當然不會這么嚴重了。這一餐的蛋白質攝入過度,那么下一餐、甚至后面的好幾餐,我就需要減少甚至不吃蛋白質,以此來維持這段時間內的飲食動態平衡。
飲食適度,“211”足以滿足你的身體食量需求,過少過多都不健康,基本原則還請把握。
飲食先后有順序,吸收順暢腸胃笑
朋友們一起相約聚餐,滿桌子的美味佳肴,我們要從哪一個開始呢?是不是只要總量控制就好、其他就可以不在意呢?當然不是。
天地之間一切皆有秩序,腸胃也是如此。不同的食物在身體中的消化、吸收順序也不相同。想要吃的健康美麗,那么在進食的時候,我們就要掌握一個基本原則:越容易消化吸收的越先吃掉。
說的這里,你可能要問了:食品的種類那么多,我們怎么會知道他們的消化順序呢?
常駐洛杉磯的明星營養學家金柏莉·施耐德總結了一個“十八字真經”供我們參考:
先吃生的再吃熟的
先吃素的再吃葷的
先吃輕的再吃重的
也就是說,在生熟之間,像水果、生吃的蔬菜是比熟的食品容易被消化掉的。
在所有熟的食品中,素菜比葷腥更容易被消化。
同樣屬于葷菜,魚蝦等體重小的比雞鴨等體重大的容易被消化、羊豬牛等又次之。
此外,在以上進餐順序之前,還有一句經典:“飯前喝湯,苗條健康”。正式用餐之前先喝點湯,一方面潤滑口腔腸道,防止阻礙;另一方面增加了飽腹感,減少了過多食物的攝入。
原滋原味原生態,極簡烹飪身體愛
元代名醫朱丹溪的“茹淡論”就提出了這樣的理論:從自然五谷中攝取營養,不要吃過度烹飪的食物。
朱丹溪說:“”天之所賦者,自然沖和之味,有食之補陰之功;人之所為者,皆烹飪調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
這句話的意思是:“生長于天地間的食物,是自然之味,淡泊平和,不會上火,吃了有養陰補虛的功用。人為烹飪調和做出來的味道,味道雖好可享口福,卻會導致火熱內生,是有害于健康的。”
原滋原味原生態的食物,是身體健康需要的。過多的烹飪手法、加工方式,固然美化了食物的口感,但一方面破壞了食品的原有營養,另一方面也多攝入了過多身體并不需要的物質,影響了身體的健康。
讓你舒服的,大約都不會太健康。
所以,出于健康的考慮,在加工食品的時候,能生吃的要盡量生吃,不能生吃的也盡量采用清水蒸煮、做湯等方式,同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調味料的增加。
循序漸進慢慢來,持之以恒見成效
方法有了,技巧有了,是不是我今天照著做、明天就有效果了?
你覺得可能嗎?
任何短期、速效的東西——除了速效救心丸——其他基本上都有問題,尤其事關身體的健康和美麗。所以即使我們掌握了以上的基本飲食常識,也還是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懂得了再多的道理,如果不去做,這一生還是過不好的。
所以,這些基本的飲食常識,大家今天在這里一起得到了普及。那么下一步,就讓我們一起實踐起來,見證更加健康、美麗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