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翻看這本兒子書架上的書,起初也只是想填空一下自己新買的書還未到貨的空缺和滿足一下當時一時興起的“煮書”愿望,再不濟也可以學學人家寫寫讀后感 ,上學時我最討厭寫的作文就是讀后感,現在補補缺也未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甭說什么大器晚成,至少也可以借此讓自己多多少少增添那么一丁點書香之氣。
利用3天中的雜碎時間,我看完了這本書。有人說看一本好書就像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對方把他的所見所聞所感統統毫無保留地告訴你,如果你可以從中得到你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你就是有收獲的,現在的我也應該說也是有收獲的!
從筆者筆下那個窮困,貧苦,落后,即使冬天已過卻還遲遲不見暖春的舊社會,我不想過多的闡述或批判那個特定時代的種種弊端,我只想表達對那些可憐的人民們的悲切和憐憫,或更多的還是對他們生活在如此環境中,依然保持一顆顆善良有愛的心而心生敬佩。我敬佩文中敦實純樸的老父親孫玉厚,再苦再窮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他的孩子和兄弟;我敬佩孝順懂事的蘭香,小小年紀不讓父母為自己多操一份心,反而時時刻刻努力著為父母分擔;我也敬佩哥們義氣的金波,朋友之交若如此,此生足矣;我還敬佩年少卻不輕狂的少平,寧可人負我,也不負人……
書中讓我敬佩的人或事還有很多,但在這么多的人和事之中,最讓我感慨萬千的還是書中主人公孫少安的愛情故事。平凡的世界離不開平凡的人,再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愛情!少安和潤葉的愛情就是。
自小青梅竹馬的兩個羞澀青年,明明相互愛著對方,愛得如此單純,如此深情,卻在那個被農民和公家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的年代劃開了一條永恒的界限。在村中英俊有擔當又有威信的少安隊長,從13歲起就輟學,幫著父親一起擔起全家負重的擔子,飯都吃不飽的窘迫家境讓他在心愛的人兒面前有著無言的自卑,他不想讓有著一份“公家人”――教師這一高檔身份的潤葉跟著自己過這貧窮困苦的農民生活,所以他開始逃避,拒絕見面,想讓她對他死心,他選擇了放手也是愛,想象著應該有一個和她門當戶對的人來愛她,保護她……他的確堅定了和她再見的態度,也演繹了一個即再見就不見的無情郎,他的這種再見不見的果斷讓我捏了一把汗,痛了一把心,糾結著他的內心矛盾,痛斥著無情的命運。過了不久 ,少安就取了一個農村的姑娘,隨之開始了他們的恩愛的農民生活,還生了一個大胖小子。而可憐的潤葉……一個癡情的人兒卻依然一個人癡情地痛苦著,絕望的任人擺布著一段注定悲劇的彼此形同陌路的婚姻,無法自拔……
無論是舊社會還是現如今,我想每一段糾結的感情或婚姻中,男人都比女人更理性,女人則比男人更感性,而感性的人一般都無法輕易從一段感情或一段婚姻中真正走出來,愛得真,傷得深,戀得濃,悲得切!當人家已經鶯歌燕舞的時候,她卻依然在自己的一片昏天地暗中,凄凄慘慘,悲悲切切,最終傷的最深也只有她自己……
我想女人也應該向男人多學一點那種“再見不見”的勇氣和果斷,明知前面是個死胡同,何不學著掉個頭或轉個彎,生活不應該因為關上了一扇門而認定永遠不見光明,嘗試打開另一扇窗也許萬丈光芒正等待著你。所以,親愛的女人們,在面對一份沒有希望沒有結果的感情或婚姻時,何不拿出即已“再見”就永“不見”的勇氣和魄力,堅強地說一聲“再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