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沉浸在悲傷中,并且尋找和悲傷共振的事物,如悲傷的歌曲、韓劇、電視節目等,或是純粹林黛玉式的自戀,或是為了從別人的受害者故事中獲得不少廉價的快樂(PS:竟然有人比我還慘),或是為了聚在一起吐槽社會不公。我曾經也對悲傷有種偏執的愛。喜歡那種頹廢的美感。那種悲傷逆流成河,侵染成詩的感覺。后來有一天,才意識到,我只是無病呻吟的病態,為賦新詞強說愁。
悲傷會讓人成癮。
科學數據表明,長期悲傷會讓大腦愉悅中心的神經產生與“上癮”類似的反應。伏隔核是大腦快感回饋系統的一部分,人長期悲傷時伏隔核受到刺激,會促成一種神經類物質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跟快感有比較直接的關系。持續地悲傷,會讓人陷入抑郁癥無法自拔,對身心都是極大地摧殘。仿佛在心里烙刻了某種東西,始終停留在記憶里。
如果你經常有以下癥狀,警惕悲傷上癮的傾向。
眼神空洞,無焦點,看什么都不覺得新奇 ; 睡眠質量下降,有時候整夜整夜睡不著,就算睡著了也很多夢,亂七八糟的,噩夢多 ; 膚色暗黃,臉上痘痘瘋長; 不想靠近人群,龜縮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是至親好友,都不想跟他們說話 ; 沒有激情,沒有斗志,對一切事情都無所謂 ; 經常懷疑,懷疑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值得,容易事情做到一半給自己找一大堆理由放棄,覺得很多事情沒有意義。
對于病態的悲傷的癮。行動就是最好的良藥。
一、自然流。真誠流露,宣泄自己的情感, 或是大哭一場,或是大喊大叫。自然純粹的難過。然后承認人生的悲劇性,承認自己缺少關愛。悲傷不要藏在心底,要宣泄出來。
二、角色扮演法。我想起來電影《最遙遠的距離》那個精神病醫生阿才治療病人的方法,由病人扮演或者預演相關人物,還原情景,進而化解心結,完結悲傷。角色扮演的方式多樣,常用的有角色互換、獨白、空椅子法、照鏡子等。角色互換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一人分飾多角,例如,你模仿你和女朋友吵架的場景,當你演女朋友說話的表情和動作時,你會慢慢體會到對方的感受。當你把自己當作別人,想象他的說話表情和心理活動,才能真正地換位思考,理解他人。
三、找事情做。寫寫畫畫,做做手工,打打球。這些都能轉移你的注意力。 ?
四、到外面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多走走肯定有好處。親近自然,和朋友見面交流。
五、跑步。持續地跑。我曾經認識一個女生,她一悲傷就跑步,跑5000米當熱身。。然后她加入了校田徑隊。跑完了這么累,哪有力氣悲傷。。
用好悲傷的武器
悲傷其實有很多積極意義,漫漫人生路,我們不可能不悲傷,只是要學會把握好悲傷的度。合理運用好這個情感籌碼,不僅不會讓我們沉溺其中,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傷痛,讓整理好的自己繼續前進。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這樣講述悲傷的積極意義:悲傷把你的注意力從積極的生活中轉移開,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當你損失慘重或處于極度悲痛的時候,你會想到對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個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層規劃,而不是令人精力渙散的小玩意以及娛樂項目。
確實,悲傷的力量不容小覷。當你悲傷時,你會更加關注外部世界的新信息,思維變得更具體、更系統、更可靠,由此形成非常客觀、理性的判斷。當你悲傷時,你會更關注團隊每個人所說的話,做事更謹小慎微,團隊協作更為順暢。當你悲傷時,你會做出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一場大病,一場災難,都可能讓自己脫胎換骨。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在絕境中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在極度悲傷中驀然驚醒的。
悲傷無論帶給我們的是折磨還是力量,都會是我們相伴一生的影子,愿你拾掇生命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