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是兩張PPT引起的思考??赡苣阌X得三爺有點故意放大,但是在這個競爭殘酷的社會,不斷提升自我要求、延遲自我滿足絕對是職場提升的必需能力。
三爺以前有個同事,是公司的資深咨詢顧問,屬于公司元老級員工。以前對他的專業能力一直比較認可,但是自從看到他做的一張PPT讓我大跌眼鏡。先給大家看下三爺做的基礎版本:
這位咨詢顧問涉及的項目只需要其中五步建設,于是他直接在我的這張PPT基礎上刪除了其余三步,最后改成了這樣:
當時,我看到這張PPT確實讓我“眼前一亮”,說實話我還真不知道PPT還可以這樣做呢?我無法想象,這是一個工作了10年的職場人做出來的PPT,他究竟是因為不會做PPT還是懶于精進不想對自己要求高一點呢?
還有個實施顧問,他需要做個項目回顧總結,在PPT中需要展現競品比較分析,一開始PPT是這樣呈現的:
我問他打算怎么去講解這一頁,他說打開網站直接給大家看啊。嗯,確實是個偷懶的好辦法,讓大家直接看競爭對手的網站,然后半個小時就不知不覺過去了,關鍵是看了半天可能你都分析不出來競爭對手產品與你的產品差異性在哪里。
我建議他以客戶的身份打電話咨詢競爭對手公司,仔細詢問競品的定價、功能、適用范圍等,然后再回來制作一個競品對比分析的表格,讓大家一目了然看出差異性。最終,在修改了四次之后,PPT改成了這樣:
大家可以自行體會修改前后的差別。其實這些根本不是PPT技能的問題,而是懶于思考的問題,是逐漸放低對自己的要求急迫躲進舒適圈的問題。
有一種痛,叫做容易自我滿足。尤其是當我們已經在一家公司已成為資深老員工,覺得自己的工作經驗已經積累的足夠多,覺得領導上司不會再苛刻地要求自己。
對于一份PPT方案,稍微在以前方案上拼拼湊湊就簡單交稿;需要做個項目總結回顧,心想反正是對內的,簡單弄弄就草草了事;需要給新人做個培訓,直接把以前的培訓資料拿來簡單修改.....
人,天性都是懶惰的。能偷懶的事為什么不呢?能糊弄的事為什么不呢?能蒙混過關的事為什么不呢?
職場中這種“自我滿足”的舒適圈很容易造成安逸穩定的假象。殊不知,“自我滿足”程度就像是個半徑,“自我滿足程度”越高,舒適圈面積越大,也就意味著你想跳出舒適圈就越來越難,也意味著你與別人的差距正在拉大。
當你今天做了一份草草的PPT方案蒙混過關的時候,下一次可能就沒有那么好的運氣;當你今天遇到的是個好說話的老板,也許明天就換了個變態苛刻的老板......以前看過一句話,覺得非常有道理:“你現在付出80%,別人付出100%,覺得沒差多少;然后別人收獲100%,你收獲nothing。所以,要么不做,要么拼命做!”
關于如何拼命做、延遲自我滿足,三爺給大家三個建議:
1.多問問自己so what。
我們在完成任何一項工作之前,都要多問問自己,so what? 那又怎么樣?還有更好的方案嗎?有沒有精進的空間?站在領導的角度想他會提哪些問題?
2.拓展社交圈,多認識一些比自己牛逼的人。
青蛙坐井觀天的故事大家都聽過,我們容易自我滿足的一個很大原因是“井”的面積太小,多去一些像toastmaster這樣的俱樂部結識一些樂于進取的牛人,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不足。
3.在交任務之前,多聽聽別人意見。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職場上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其優勢所在。不要以為你身邊的職場小白好像對什么都不懂,說不定他能幫你找出PPT里的錯別字;不要以為一個銷售員對技術方案不理解,說不定他能從客戶角度幫你更好的構思;不要以為一個前臺MM對presentation一竅不通,說不定她可以給你商務著裝方面的建議呢......所以,當你自己覺得已經很滿足的時候,不妨把你的工作讓別人看看,說不定你會有另外一番收獲。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