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你上了一天的班,好不容易熬到下班,跟家人吃著火鍋唱著歌,刷著朋友圈,結果朋友圈里都是這樣的標題:《讀書和刷朋友圈,究竟差在哪里?》《你的問題在于讀書不多而刷朋友圈太多》《這個世界正在極其嚴厲地懲罰刷朋友圈不讀書的人》---請問你是什么樣的心情?
你若有所思,結束了火鍋,痛定思痛,來到誠品書店,拍了幾百張照片,買回一本《霸道總裁愛上我》,花2小時修了圖發到朋友圈,配上文字:讀書,是最低成本的升值方式。
曾經挺喜歡參加讀書會。記得曾經參加過一個獨立書店的讀書會,其中有個環節是每個人輪流分享一下對讀書的感悟。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說我以前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讀每一本書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是為了獲取信息,還是單純為了炫耀自己曾經看過這本書?后來被一個大姐批評。大姐說,小伙子,你幾歲了?你年齡還小,很多事情不懂。其實看書就是為了看書,為什么要抱著目的看書呢?就比如我,不管去哪個城市,都會到當地的書店去買一本書帶回來。我喜歡這種狀態。
說的我無言以對。或許這位大姐只是喜歡書店呢。
所以我說,許多人連為什么要讀書都不知道,那么這類人也必然缺乏選書的能力。看書之于他們,也不過是附庸風雅而已。
人類之所以區別于動物的原因,很關鍵的一點在于,唯獨人類的智慧是得到最大程度的累積的。這種智慧的累積,依賴于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文字。人類的祖先得到人生的經驗,用文字將之記載下來,世代傳遞。文字的載體原先是龜殼、石頭、木片,后來成為輕盈的紙張,再后來變成集成電路。智慧本身也不局限于文字,還有圖片、甚至音像制品。這些,用最流行的一個詞來總結,叫做信息。
所以,實際上,書的本質,不過就是信息的載體。紙質書做為一種信息載體,并不比龜殼和石頭高貴。也不排除將來會被淘汰的命運。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信息是最不稀缺的商品。獲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前多了很多。比如,朋友圈就是其中之一。
朋友圈的信息比起書尤其紙質書上的信息在很多方面更有優勢。
首先信息獲取很方便。
一部能上網能裝微信的手機,是現代生活的生存級配置吧。騎著自行車,順手刷個朋友圈,信息就獲取了。而如果你想看紙質書,首先你是不是先得找到哪家書店有賣?就算網上書店那是不是還要等快遞?書買到了你會不會發現作者原來還有微信公眾號免費訂閱呢。。。
同時信息獲取很迅速。
比如去年年底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我們普通人都對美國大選非常好奇,不知道是一個怎樣的程序。如果我想從書上找到答案,首先我得弄清楚看什么書,去哪里買,而且不知道要看多久;然而,幸虧還有朋友圈。微信公眾號一個個爭先恐后,用盡手段,想法設法、多管齊下,把這一系列的信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加工成盡量能讓傻瓜都看得懂的內容呈現給我們觀眾。于是,基本上大多數讀者10分鐘內就能搞清楚以前幾十年都沒搞清楚的狀況。
所以我在朋友圈,看懂了中美教育差異,了解了美國大選,大體弄明白了歐洲史,敘利亞局勢;最近還弄懂了美聯航把人趕下飛機的邏輯。
而熱愛讀書的你,也讀完了《斗破蒼穹》《FBI讀心術》《聊齋外傳》《貨幣戰爭》。
我覺得你并不能因此就感到優越,勸我放下手機,多讀點書。而是我要勸你,讀書之前,還是要搞清楚,讀每一本書的目的是什么。假如只是為了將來可以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讀書比較多的人,那倒是不如去讀一本叫做《一生要讀的50本書》的書。“謝”我就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