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微信已經由一個單純的社交工具變成了主流的生活方式。工作群也越來越多的占領著每日聊天的頁首位置。于是,朋友圈也變得不再那么“單純”,除了分享生活中的各種時刻之外,越來越多的起到了工作交流、工作分享、甚至工作匯報的功能。
可以說,朋友圈很多時候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和氣質。你拍什么樣的照片,你發什么樣的心情,你PO什么樣的內容,都會影響著別人對你的判斷。
當時做微商的時候,專門學過“怎么打造朋友圈”,雖然現在沒有做微商了,但是里面的一些要點還是說的很對的。
第一,永遠不要發負面情緒。
每次看到有一些人發“真TM的不順”,什么“今天遇到腦殘了,XXXX”的時候,第一個念頭不是安撫,而是想馬上屏蔽對方。我又不是垃圾桶,憑什么要接收這些負面情緒。
年紀漸長,漸漸懂得了出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就好,情緒是最沒有用的東西。有情緒,可以適當的跟關系好的閨蜜和朋友吐吐槽,但是也一定要適量,畢竟大家有自己的生活,痛苦的遭遇說給眾人,除了增添笑柄之外,沒有任何益處。
我想每個人身邊都有讓自己敬佩的人,去看看他們的朋友圈,負面情緒的話語一定是極少出現的,即使遇到了不順,也會以調侃自黑的語氣道來,讓人莞爾一笑,佩服他們言語之間的睿智與幽默。他們之所以成為你敬佩的人,他們的朋友圈之所以你愛看,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看起來總是那么積極陽光,充滿正能量。
第二,善用分組,不同的內容給不同的人看。
我是從去年才開始用到分組這個工具的。雖然之前就知道了朋友圈有“分組”這么神奇的發明,但一直覺得沒有必要使用,因為我覺得我發的內容都挺正能量的,沒有必要專門給誰看不給誰看啊。
直到去年我換了工作,開始頻頻發出跟工作有關的內容。一方面是同事們都以這樣的方式分享工作內容,讓遠在總部的老板看到我們執行中的過程。另一方面,我是發自內心的覺得我收獲了很多,更希望以分享的方式讓大家看到我內心的震撼和驚奇。
就這么幾乎每天1-2條的發了一個月,聽到了我舊同事的吐槽,說“她是被洗腦了嗎?天天發那些給誰看呢?是有多正能量啊。”之類的聽起來挺酸的話。
當時的我有點不忿,同時也有點委屈。覺得我發朋友圈礙著誰了,不愛看可以屏蔽,你越這么說,我越要每天都發!
后來這個情緒過去之后,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容。的確,很多工作上需要通過朋友圈傳達的信息(比如工作APP使用啦,內部競賽的動員啦),在不相干的人看來,的確是垃圾信息。這些消息,甚至不用讓跟自己工作不直接相干的人看到,比如不同渠道的同事。我也確實聽到身邊的同事吐槽其他渠道的成員:“干什么啦,去調整個陳列也要發個朋友圈,什么調整前調整后的,一天十幾條刷屏,討厭的!”
于是我把聯系人做了分組。一組是跟工作直接相關的人,工作匯報、工作傳達等,我會只讓他們看到。一組是跟工作間接相關的人,集團的宣傳,品牌的大事,會讓這些人看到。
一組是家人,有一些他們愛看的什么養生了之類的,我會專門轉發給他們看。剩下的,一些私人的分享,有時候還會屏蔽掉工作的成員,只讓我的私人朋友們看到我工作之余的生活。
有時候我還會用到私人這個分組,把一些我需要記錄在朋友圈(比如我自己悄悄慶祝的生日),但又不想讓別人看到的東西,悄悄保留下來。
第三,分享的內容要講究時宜。
我做銷售主管的時候,曾經有一個美容顧問給我請假要回外地老家一趟,因為這個美容顧問平時表現挺好的,加上家里確實有事,在當時人手緊張,很多人已經連續一個月沒有休假的情況下,我破例給她批了假。
結果她從回家前一天就開始曬機票,去機場曬,上飛機曬,飛機落地曬,總之每次我刷新朋友圈的時候都能看到她不停的曬曬曬。
沒有人給她點贊,卻不停有人給我打電話要求休假,理由是“XX都能出去玩,為什么我不能休假!”
我給她私信讓她低調,不要再發朋友圈了,因為她的休假已經引起了大家的公憤,她在微信里回答得乖巧,第二天又開始曬家鄉的美食風景。我不得不告訴她,你再這樣就不用回來上班了,她才毫不情愿的停止了她幼稚的行為。
我一直覺得,曬假期,曬別處的風景,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在大家的公眾假期曬,否則,簡直就是拉仇恨,還會給你的上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如果你一定要曬,就遵循第二條原則,屏蔽所有跟你工作相關的人,曬給與你沒有直接利益沖突的人就好。
我還有一個同事,她平時的朋友圈都是非常,怎么說呢,有仙氣的。
經常會發一些類似于什么“順勢而為,隨遇而安”,“歲月安好,云淡風輕”之類看起來不食人間煙火的感慨。
平時發發這也沒有什么,畢竟這是個人氣質。
不過她引起眾人非議的是在前一陣,一個超大型路演,每個人都在最前線戰斗,看著銷售數字節節攀升,心中的榮譽感和亢奮其實是不言而喻的。
路演的收尾工作到晚上10點多才結束,有人開始分享一天的心得,有人開始曬當天的大單照片,有人開始做工作總結,雖然大家都饑腸轆轆,但每一條朋友圈都可以看到滿溢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這時這個姑娘的朋友圈出來了,是一個什么歌劇演出搶門票的消息。
這個朋友圈,出現在彼時彼刻,顯得那么不合時宜,好像大家的忙碌都與她無關,這種云淡風輕,引來的不是羨慕與欣賞,而是我們這個工作圈子里眾人高度一致的“她腦子有病吧?”的評價。
從此以后,她的每一條看起來很高雅的朋友圈,都不會再有工作朋友點贊。
有人說,這姑娘有個性這樣也是錯嗎?我覺得個性也要體現在適當的時候。在大家都沉醉在工作的成就感的氛圍中,寧可別發朋友圈,也別發一些曲高和寡令人難以產生認同感,更與當前氛圍完全無關的東西。
這就像喜聞樂見全場大合唱中太突兀的海豚音,單看是美的,卻破壞的是整個演出的美感。
第四,如果可以的話,注意一下圖片質量和逼格
前面說了,朋友圈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氣質,如果你常年發一些“不轉不是中國人”,“天哪,這些水果有毒”之類的,就不用糾結這一點了,開心就好。
朋友圈一定要發9張圖嗎?我除了工作中會發滿9張之外,平時的生活從來不發那么多。除非出去玩好幾天的照片放在一起發。
我喜歡看的逼格比較高的,一般也都3張圖打住。尤其是遇到攝影水平高的,一張全景+寥寥數語,濃濃的大片即視感呼之欲出。
再看你身邊數不勝數讓你覺得LOW的例子,大多與此相反。吃個飯而已,有必要每道菜都拍一下嗎?旅個游而已,一個景點有必要遠中近前后上下各PO一張嗎?
照片可以多拍一點,挑出一張角度最好最有意境的,美化一下,加一個特別的語言描述一下此時的心情,觀眾也能感受到你要分享的誠意。
第五,清理朋友圈,讓你以后的回顧更高效。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可能會有如下體驗:有時候想找一下不知道什么時候發的一個圖片,但是太多條狀態,讓人翻得失去耐心。
我也是從今年開始,逐漸刪除已經沒有時效性也沒有保留必要的朋友圈。比如競賽的排名跟進,新品的分享信息等。這樣,我偶爾需要查找以前的工作時的資料,方便快捷了很多。
作為一個心智逐漸成熟的成年人,有時候沒必要糾結個性,生活,和工作,到底孰輕孰重,多用一點心,將這些分開,你就會在這些維度里巧妙變幻,亢奮工作的同時,保留自己個性,也保全自己的生活。
----------------------------------------
作者介紹:蜜絲趙,世界知名外企培訓師,所有文字均為原創,如喜歡我的文字,歡迎私信交流,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