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位朋友在朋友圈發了一張二維碼,告訴大家趕緊加群,并且說微信二維碼將在3月13號正式退出市場。
昨天幾號?
昨天是3月6號。
微信二維碼有效期是幾天?
7天。
那么算的話,簡直巧了去了。正好3月13號,昨天那位出現在朋友圈的二維碼將會失效。
如果我是一個微信小白用戶,可能會覺得這個消息好讓我震驚,能夠知道這個消息的人好厲害,我也趕緊的轉發到朋友圈,顯得我多厲害。
于是,謠言四起,傳播不止。
去年12月份看過一篇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大概說的是,蘋果有意用1000億美元的年薪邀請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前往蘋果公司工作。
當時,我甚至覺得這也是真的。因為文章分析的頭頭是道。
文章說蘋果公司自從庫克接班以來,創新能力顯著下降,資本市場不再買單,需要一位喬布斯的接班人來背鍋。甚至還有人說,馬斯克來了之后,蘋果的股東可能會讓馬斯克接替庫克的位置成為新一任蘋果CEO。
這篇文章是我在各大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朋友爭相轉發的一篇文章,當時,我用搜索引擎搜索了一下,發現并無此事,如此大事,怎可能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眾號首發?
我就放棄了轉發這篇襯托朋友圈高逼格的文章。
再說說我在日常的產品運營工作中遇到的事情。
1、明明(不要問我明明是誰)在微信后臺設置了自動回復,告訴用戶24小時內會解決問題,他們在反饋的下一個瞬間沒有得到我們回復,于是在后臺大罵我們是騙子,我們不得XX這樣的話;
2、明明把公司介紹、崗位介紹、工作地點、郵箱地址和發送要求都說清楚之后,對方卻問我,是不是發了簡歷就行了,是不是發了之后等著就行了,發完還需要等著嗎?
3、明明是一個純公益付出的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可是當他覺得幫助的力度不夠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反復抱怨,無病呻吟,接著就選擇其他平臺,周而復始;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以上所說的一切,說明了什么?
在信息如此繁多雜亂無序的世界,很多人已經不會思考,失去自我,學會依賴,最后,慢慢成為一棵魯迅所說的缺少思想的葦草。
對此:
1、請學會并保持思考的基本能力;
2、人雖是群居動物,但在信息的接受上,要有自我辨別能力;
3、腦子永遠比嘴巴更快,但是有些人非要讓嘴巴的速度超過大腦,希望改正;
4、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能不打擾別人,欠人人情,盡量通過科技手段自己解決。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