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今日關注:20171030第241天
? ? ? 平衡計分卡:你想要鵝下蛋,還是吃鵝肉?
一、引言
有一次,一位企業家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很有意思。大概是:潤總,我是公司的創始人,也是公司最大的銷售,一周七天中有五天都在外面和客戶吃飯。公司業績雖然不錯,但是總感覺誰都沒法依靠,什么都要靠自己,越來越焦慮,也越來越疲憊。怎么破?我說,重金招聘一些優秀的人呢?那不行,這樣公司支出就要大增,萬一不能帶動收入,成本指標會很難看。那把自己的銷售經驗總結,培訓公司的銷售團隊呢?那也不行,這樣太耽誤我談生意,收入指標會很難看。那請個培訓機構,給員工培訓呢?還是不行。培訓經費要從可分配利潤里出,利潤指標會很難看。聽完他的這些回答,你有什么感覺?是的。他的心中只有三個數字:收入,成本,和利潤。一切影響這三個數字的,都是犯了天條。
這三個數字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是你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收入和利潤,是因為你自己是一只能下金蛋的鵝。下了金蛋后,你不去多買幾只鵝和你一起下蛋,而是把它們都拿回家存起來,然后來抱怨自己下蛋太辛苦,那不是自找的嗎?
這是很多管理者都容易犯的一個錯誤:短期利益一毛不拔,但卻渴望能擁有長期利益。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又想鵝下蛋,又想吃鵝肉。怎么解決上述問題?這里我要與你分享一個世界前1000 位的公司中,750家都在用的工具—平衡計分卡。
二、概念
平衡計分卡,是哈佛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普蘭和復興方案公司總裁戴維·諾頓創建的一種戰略管理工具。他們認為,傳統的財務指標,比如收入、成本和利潤,只能衡量過去發生的事情,但無法評估組織前瞻性的投資。
作為CEO,應該從“財務,客戶,過程,創新與學習”四個維度來平衡管理公司。
三、運用
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
比如你有一家兒童醫院,應該如何用“平衡計分卡”來管理?
第一,財務。
你當然應該關注整個醫院的收入,每個病案的收入,以及每個病案的成本,以及由此計算出來的毛利率,和扣除成本后的凈利潤。這些都是重要的財務指標。
第二,客戶。
但是,如果你僅僅考核財務指標,過度醫療、批發式看病等等隱患,幾乎一定會導致大量的醫患糾紛,病人流失,監管處罰,甚至醫生遇刺。所以,平衡計分卡要求你,一定要設定與客戶“共贏”的平衡指標,中和對利潤的貪婪。
比如第三方調查的“患者滿意度”,與院長和每一個醫生的收入掛鉤;微信匿名調查,患者是否“愿意推薦”此醫生給好友。得分最差的,定期干掉。普遍比較差,把院長干掉。
第三,過程。
財務數據優異,客戶非常滿意,都是結果。結果不會自然發生,它們源于你對內部管理過程的嚴苛控制。醫院不賺錢,客戶不滿意,這些壞結果,你能考核時它們已經不可改變。要設定與結果有“因果”關系的過程指標,通過過程,控制結果。
比如把“住院天數”和“滿床率”等等,作為財務指標這個“果”的“因”,考核管理層;把“感染率”和“排隊時間”作為客戶滿意度這個“果”的“因”,考核相關人員。
第四,創新與學習。
今天的財務數據再好看,都是昨天努力的結果;想要明天的財務數據也好看,同樣需要今天做出大量財務之外的努力。在產品、服務、人才、科技上的投入,就是用“遠近”來平衡急功近利。
比如用“病例知識庫”的數量、易用性、使用率,來考核IT部門,提高醫院整體醫療水平;用“培訓交流天數”來考核醫生的學習投入;用“新儀器使用率”來考核對工具的掌握。
聽到這里你也許已經發現,這4套體系,15~20個指標,已經把公司的“愿景和戰略”像泡騰片一樣地融入到每個人日常的每一項工作中。這也是為什么,“平衡計分卡”被稱為戰略管理工具。
四、小結
平衡計分卡,就是在“財務,客戶,過程,創新與學習”四個維度分別設定指標,平衡管理的一套戰略工具。
平衡計分卡,用“共贏”指標來平衡外部與內部;用“因果”指標來平衡過程與結果;用“遠近”指標來平衡短期與長期,幫助CEO成為一個真正的思考者和執行者。
摘自:《劉潤·5分鐘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