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一直相信“科學育兒”。從孩子出生到成長,疾病、護理、飲食、性格培養等等看了好多書,關注了很多知名育兒公眾號,讀了很多文章。我始終相信專家、心理學家,他們更了解孩子的行為所表現的心理活動。特別是孩子上幼兒園,我做了大量的關于孩子入園方面的工作,想讓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
事實上,有了這方面的借鑒及我的“照本宣科”的運用,孩子順利度過了這個階段。我也經常用這些經驗分享給身邊的“寶媽”,她們都很敬佩我的付出及學習力。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期,我有點“小驕傲”了。
前天,孩子在幼兒園因為所謂的“挑食”被老師恐嚇吃飯。我認真反思。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太相信依賴育兒書本及專家了。的確,其實他們說的也沒錯,始終告訴孩子“老師像媽媽一樣愛他”,會讓他覺得幼兒園的環境很安全,從心里上接受和認可幼兒園。
但是,書和專家沒有寫老師愛的方式也許和媽媽不一樣。我只是一味的相信“幼兒園都是愛”,不要懷疑。但是缺乏自己的獨立判斷。書中的幼兒園怎么可能和生活中的一模一樣呢。即使孩子的幼兒園的學費將近我工資的70%,即使它口碑很好,即使它有可以“監督老師行為”的監控,但是那又怎樣?能保證老師不犯錯嗎,能保證老師的品德嗎?我們四線城市的水平能和書中的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幼兒園比嗎?
假如我提前能想到這些,提前告訴孩子“老師愛你,但是人無完人,老師也會犯錯,即使你喜歡的人包括爸爸媽媽和老師,他們做了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事,你要勇敢的拒絕,甚至反抗。”
書上說“不要問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不開心的事,會強化他的悲傷的情緒,讓他對幼兒園產生抵觸”。但是,怎么可能保證有多種需求的幼兒在學校時時刻刻開心?怎么可能保證沒有意外情況發生?
假如我能提前想到這些,提前鼓勵孩子分享不開心的情緒,也許他不開心情緒可以得到排解和發泄。生活不易,不是我為他搭建美好的保護罩,就可以保證他不接觸風雨和黑暗。應該誠實的告訴他,真實的東西。只講美好,當他遇到黑暗,他會困惑,會緊張。就像此刻的我的孩子,他一方面覺得老師像媽媽一樣愛他,一方面不知道為什么媽媽不會強迫,老師會。
最了解孩子的人應該是父母,而不是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