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幾次交流溝通,發過幾次過,或者說生氣了,但事后思考卻發現發火其實最終難受的都是自己。所以就思考,追問下發火生氣這點事。
現實中,火不會無中生有的,都是有人點燃的,無論是古老的鉆木取火還是如今的電子打火,都是有外力存在的,通過外力的促進,從而出現火花。
追問我們個體的生氣發火是如何點燃的呢?大量的時候,我們也會類比有外力存在,就是心中那個所謂的“別人故意”,別人故意來氣我,故意來惹我。
這里面就存在兩個假設:
1.別人故意惹你
2.自己易點燃
"別人故意"惹你的假設分析
首先看“別人故意”這個假設,就是說凡事我們生氣的場景,發火的場景,都是身邊的那個別人有預謀的,有組織的來“故意”惹你。
再仔細追問下:
別人這樣干的動力是什么呢?
別人為什么要來惹你呢?
惹你的好處收益是什么呢?
發現身邊的人其實并沒有理由來故意惹你。因為惹你并沒有好處,不僅得不到好處,反而是獲得了你的“大聲”呵斥,你的“發泄”嘮叨,一惹失大啊,這樣的投入劃不來啊。
所以,對方沒有故意惹你的動機,他們不是諸葛亮,你也不是周瑜,你沒有那么重要,人家何必要策劃故意氣你爾。
即:別人故意”惹自己這個假設并不成立。不存在“別人故意”氣你,惹你的動機。
"自己易點燃"的假設分析
再來看看,“自己易點燃”這個假設,從發火的原理角度看,能夠發火的原材料一定是易燃的。為啥要鉆木取火,因為火是易燃品,為啥電子去擊煤氣,因為煤氣易燃。既然如此,看看我們自己,易發火,說明自己也是“易燃品”。
追問,自己為啥“易燃”,容易發火,追問究竟就是:自控能力太差。
一件事情,自己沒說清楚,沒說服對方,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自己就開始著急,發火,生氣。
真仔細追問下:為何對方沒有這樣去做呢,其實就是:
自己沒有說服對方,所以對方不服。
自己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去給對方認同的答案,也或者規則并沒有之前說清楚對齊呢。
沒錯,發火的本質上是缺乏換位思考能力造成,活在自己一個人主演的世界中,自導自演,高潮迭起,卻缺乏考慮觀者的感受。
溝通,合作是一條劇情線的很多點構成的,單點不是劇情,當單點溝通出現問題,不要馬上就得出對方的錯,而是要追問:
對方為何這樣反饋,也許答案在之前的點上,答案在問題的上層,自己對問題的態度有問題,自己對問題的定義有問題,所有的現象反饋都是交互觸發的,尋找自己觸發的點,優化自己才是問題的根源。
或者說:
發火 =/= 對方認同
發火并不能促進對方認同你的觀點。
想開了也就釋然了:
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矛盾,工作中也沒有那么多故意。看全景,看結局,思考溝通,合作的結局不是發火,所以劇情就不要太刺激了。
也許有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你在講道理,也許有的地方是講道理的地方你卻在講道德,換位思考,多點包容,也許這就是情商的另一個定義。
沒錯,發火,并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都是自己惹的禍,不要輕易點燃自己。
發火=自己沒有說服對方=自己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說清楚道理
每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