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ABC模式
當我們碰到不好的事件時(Adversity)時,我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不斷想它,這些思緒很快就會凝聚成想法(Belief),這些思緒會變成習慣,我們不會意識到我們的這些想法。這些想法并不是待在那里不動的,他們會引起后果(Consequence),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是這些想法的直接后果。它是我們放棄、頹喪或是振作、再嘗試的關鍵。
A——代表不好的事。不好的事可能是任何負面的事件,比如不愉快的假期,與好友吵架,心愛的人離去等。
C——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與行為,似乎是不愉快的事情直接產生后果。
B——代表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會引起某種特定的看法。
ABC日記,捕捉自己的想法
ABC日記分為三欄,
第一欄描述不好的事情,不好的事,幾乎可以是任何事情——水管漏了、朋友皺眉頭、一直哭的孩子、配偶對你忽視等。盡量客觀地記錄下實際情況,不用對這個情況進行評估。
第二欄寫想法,想法是你對不好的事情的解釋。請注意把你的想法跟你的感覺分開(感覺屬于后果),“我毀了我的節食計劃”“我感覺自己很無能”等是想法,我們可以評估這些想法是否正確。
第三欄寫后果,記錄不好的事之后你的感覺和行為。"我覺得很疲倦,沒有力氣","我讓他向我道歉"等是行為。
【I·復述原文】
ABC模式: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Adversity)直接引起了不好的感覺以及行為這種結果(Consequence),而對結果起作用的是對這件不好的事情的看法與解釋(Belief)。看法與解釋往往是習慣性的,很難被意識到的。
ABC日記:該日記分三欄:第一欄寫不好的事情。第二欄寫對這個不好的事兒是如何看待與解釋的。第三欄寫不好的事情發生后,你的感覺與行為。
【A1】請回憶一件最近自己遇到的不好的事情,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導致了什么樣的結果,自己當時的想法是什么?
有次,想給家里大掃除,我花了半天還沒做完一半。這時,我被說了我兩句,基本意思是說我打掃衛生效率低下,如果我調整下做事方式可能會更快。
結果,我整個人崩潰了,開始生氣、委屈,并哭了。
我當時的想法有:我明明干了一上午,累的要死,沒被表揚不說,還被批評了。我怎么什么都干不好,我好無能,以后我還能干啥。
-------------------我是修改作業的分割線---------------------
A 打掃衛生一上午,衛生未打掃完,被說了兩句。
B 打掃了一上午衛生還被說,說我就是否定我的付出。
?? 我連衛生都打掃不好,我還能干啥?我真是一無是處。
C 委屈、憤怒、沮喪。哭了,吵架。
【A2】以后遇到類似不開心的事情,運用這個知識點,我會怎么做?
以后遇到類似不開心的事兒,我會找只筆,用ABC日記法,把事情、結果與認知都寫下來。
然后檢查自己的認知是否有問題。如果認知有問題,我會調整認知。這樣,下次類似的事情發生,結果的破壞性可能就小多了。
將此日記法勤加練習,爭取變成大腦內的自動認知調整行為。
-------------------我是修改作業的分割線---------------------
目標:記兩個星期的ABC日記
行動:修改完本篇作業后,找兩張A4紙,制作兩個ABC日記。一張貼到冰箱上去。如果家里發生不愉快的事兒,就把冰箱上的紙頭拿下來寫。寫滿一張收起來,再做一張貼上去。把另一張帶到辦公室去,放在日歷上。把辦公室里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記在日歷上的ABC日記里。寫滿了就更換一張新的ABC日記放在日歷上。寫滿兩周為止。
或許,有時候不好的事情發生后,情緒大到無法寫ABC日記,那么就等情緒平復了以后來寫。為了防止自己遺忘,請家人來提醒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