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一篇名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刷屏了朋友圈。這篇雞湯文講述了五個小故事,劈頭蓋腦地向讀者打著雞血。
第一個小故事介紹了膜拜單車被美團收購了,胡瑋煒預計能套現15億人民幣。
第二個小故事介紹了李叫獸,不到兩年,從一個碩士畢業生,一躍成為百度副總裁。
第三個小故事介紹了聚會中的貧富差距對比。有人年薪百萬,有人卻還在搶兩塊錢的紅包。
第四個小故事介紹了二孩媽媽連在哺乳期都不忘學習,參加各種培訓班。
第五個小故事介紹了張泉靈的演講《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縱觀全文,作者王耳朵先生深黯當下行文節奏,圍繞著“焦慮”二字做文章,字字戳中時人痛點,得出“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結論。
讀完整篇文章,我突然有些心神不寧,擔心有人突然竄到面前,冷不防地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你他媽還有臉休息。”
同樣,當天下午在電影院看《頭號玩家》,享受3D快感時,有些擔心某個神經病跑到屏幕中央,突然吼道:“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你們還有臉在這看電影?”
雖說有些夸張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認這種焦慮如同瘟疫般蔓延的恐怖。至少,讀完文章的那個下午,我過得沒有預想的那么開心。好像我稍微偷懶,就成了罪人,不配活在這世上。
晚上,韓寒發了一段微博長文指出:“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身價千億的首富,面對一個園丁,一個美編,一個程序員,都不存在拋棄不拋棄的關系,時代里不同人就是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命運,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愿,他人不可強加。”
王耳朵先生鼓勵人向上沒有錯,但錯在極其不負責任地進行誘導。他只管在背后四處散布焦慮、喊口號,蠱惑你一路絕塵,才不管前方是否萬丈深淵,你是死是活。
(二)
雞湯文的套路,一般是這樣:幾年前,我跟你一樣都在爬格子。通過不懈的努力,我成為叱咤風雨的商場精英。
擱在剛畢業那會兒,看到這篇文章我可能會熱血沸騰,面對這么多年輕有為的同齡人,也會為自己的平凡感到羞愧。
但放在現在,我會拒絕。因為我的思維里杜絕了“幸存者偏差”,擁有了自己的處事邏輯。我會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節拍活下去,并為此感到驕傲。
當別人說:“同齡人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也不會說。”
我會回懟:“難道我被他拋棄時,會說再見嗎?”
當別人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從來都不會打招呼。”
我會回懟:“搞得我跟你很熟一樣。”
當別人說:“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緩慢成長,也是一種退步。”
我會回懟:“你打算拿百米沖刺的速度跑馬拉松嗎?”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說:“愿你看清這個時代,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然后活出余生的新高度。”
那么,我想請問:“既然你看清了,那你還寫啥文章。也沒見你馳騁商場,賺個十幾億呢?”
冒充大尾巴狼騙騙沒有思考能力的普通人,把他們當猴耍有意思嗎?
隨后,王耳朵先生寫了一篇《致大V韓寒:你可以衣食無憂,但千萬別教年輕人不焦慮》,闡述了一個觀點:優秀的同齡人太多了,我們應該更努力,活得精彩些。
這個觀點沒問題,三觀很正,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但其后的解釋卻讓我凌亂了。王耳朵先生說:“為什么你不能不焦慮?”
我感到詫異,我不焦慮,我還有錯?
我心寬體胖,你卻想讓我“小肚雞腸”。
毫無疑問,作者混淆了工作與焦慮的關系,兩者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正相關。按照作者的邏輯,工作就一定要焦慮,焦慮到夜不能寐你才算合格的職場人嗎?
現實恰恰相反,焦慮是一種心理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抑郁癥。難道你工作累到患有抑郁癥了,才感覺對得起自己了嗎?
(三)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厘清: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同齡人”?
在我看來,應該是具有相似背景,與相似年齡的人,才能稱為同齡人。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篇小學作文——《第一次奮進》,其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良多:“我不會忘記她,是她讓我的心有了光明。”
這篇文章出自一位12歲的小朋友之手。你想想自己12歲在干嘛,在玩泥巴,掏鳥蛋,跟女同桌劃“三八線”。就算是22歲,也寫不出這般美妙的文字。
不光同齡人拋棄你,連小孩都遠遠超過你。
然而,這種比較有意義嗎?
據網上了解,小邵同學從一年級起,就在父親的引領下讀《道德經》,由父親給他講解。四年級時,他就能把《道德經》全部背出來了。
老師介紹:“他是個特立獨行的男孩,熱愛閱讀和寫作,尤其喜歡看歷史和科幻。他以前還寫過弗洛伊德《夢的解析》讀后感,點評過《萬歷十五年》。”
最近,小邵在看王小波文集,以及科幻作家埃塞克艾西莫夫的書。
恐怕對于許多人而言,十二歲壓根就沒聽過王小波,更別提埃塞克艾西莫夫。對普通家庭而言,這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對身處高知家庭背景的孩子而言,這卻顯得理所當然。
一個出生于農村,十二歲還在泥巴里打架;另一個孩子卻在遨游書的海洋,與父母討論人生的意義。這不能籠統地歸為“同齡人”了,而是兩個階層的事情。
(四)
不是每個人眼中的成功都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沒有賺到大錢難道就會被人拋棄嗎?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依然過著貧窮的生活,但不妨礙他們認真工作,以及追求所要的快樂。無論是街邊掃地的工人,還是賣著熱騰騰早點的阿姨,誰都沒有權力對他們說拋棄。
對于《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種文章,習慣性跪舔金字塔頂尖,鄙夷中、底層勞動人民。在蹭熱點同時,不惜制造恐慌焦慮,騙取點擊量。
而有些人,非但不反懟,還幫他們在朋友圈轉發。就像是我用委婉的方式罵你低級,你非但沒聽明白,還引以為榮。說句不好聽的,這就是智商和認知上的絕對碾壓。
韓寒曾說:“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溫柔的與生活相處。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潛海溝,它只是在一張標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不輕易羨慕別人而陷入焦慮”,不為社會“單一而功利”的衡量標準動搖,別人的標準甚至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生,而這些往往可能并不是自己的終極目標。
曾在網上看過這么一話:" 我從小到大沒什么夢想,一直在路上不問遠方,只是衷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你問我什么算厲害,大概就是能:有朝一日,保護好愛人,對得起朋友,贍養好家人吧。" ?
總之,和喜歡的一切在一起,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才是不被拋棄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