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聽了一場關于早教的演講,演講者是一位明星科學家,如同Tony Yet在《Peter Thiel 香港演講簡記》說的一樣:
如果你對演講者的著作及思路已經比較熟悉的話,演講精彩的部分其實在于問答環節,那才是你在此時此地最重要的部分。

以下是部分的問題及回答:
Q1:什么孩子適合文理?
1929年,美國跟蹤調查一群天才少年,發現他們也存在文理分化,最后影響他們的職業選擇,該干嘛去還干嘛去了。
我相信有一套評估類判斷孩子的興趣傾向,0-6歲的評估還不夠,還需要對小學和初中進行跟蹤。
Q2:如何從心理學預測股市趨勢?
在股市,一般人非理性比理性的時間還長。
心理學家可以從微博中找尋到情緒信號的關鍵詞,利用大數據來分析市場動向。
科學是規律,準確的,但經濟學卻無法找到經濟的規律,無法準確地預知未來,是一門極其糟糕的學科。
Q3:如何對左右腦進行開發訓練?
對左右腦訓練是一個誤區,不能將腦簡單地分位,早教中的右腦開發只是簡單地開發記憶力,主張全腦培養。
不要盲目詳細美國的理論和書籍,我對書很挑,很多美國的書單我也看不上。
至于右腦開發理論,是被媒體夸大的東西。
每個人都應該是終身學習者,對信息進行甄別。
Q4:胎教的作用如何?
胎兒7-8月的時候,大腦已經開始執行,會分辨媽媽的聲音,此時就想上面所說那樣:use it or lose it,可以對大腦進行適當刺激。
這種刺激完全不需要通過機構(早教中心)來實現,自己就可以做到。
市面上過于夸大胎教的作用,例如說莫扎特的音樂……這種作用極小。
Q5:我的早教中心就是基于右腦開發理論的?如你以上所說,還有其他好理論體系指導嗎?
一項事業必須要有好的理論指導,如果理論都不靠譜,那么這項事業就難以有所成就。
七田真和格林.杜曼的理論是基于非認知科學的實踐理論,需要找靠譜的科學合作才可以。
Q6:有人說早教是一種過早開發,會對兒童智力造成損傷違背自然發展原則?
開發大腦這個詞是不對的,開發用在大腦上是有問題的,另外,釋放潛能也是不對的,只能說是刺激大腦反應。
刺激這個詞翻譯的不對,刺激在英文中是Stimulus,是一種輸入。
例如說用卡片講故事就是一種刺激,并不是開發,也不是釋放。
人腦到26歲才長成飽滿,放在早教中心的壞影響是不良性格和習慣的形成,而不是大腦開發的問題。
Q7:你是贊成孩子揚長還是補短?
我是贊成揚長的。
Q8:聽說德國不準進行早教?
無此說法,德國不允許的是對孩子進行早期的填鴨式的強制式的兒童教育。
Q9:孩子十幾歲注意力不夠,老是喜歡打游戲,要玩什么游戲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你要問的應該是如何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吧?將學習和孩子的人生連接起來,將游戲變成對學習的獎勵。
我是自控力很好的人,我曾經用游戲來做論文課題。
不存在讓十幾歲孩子變得更好的游戲,本質上,游戲都要研究如何讓人上癮的。
Q10:我的孩子是學霸,跟我說擔心考不好,心理壓力大,怎么辦?
要將孩子的個人表現和外在評價區分,孩子優秀的原因在哪里?問孩子為什么要學習?如果學習對于她本來就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就讓順其自然地發生的事情好了,如果她學習是為了家長開心,父母開心那就要對其進行疏導。
我學習的原因就是喜歡將事情看得更加通透些,那讓我很快樂。
感想
這次講座也能給了我另外一些感受:
一
其實科學家上電視節目是挺尷尬的,他不得不面對很多謬誤,但又不得不忍受著不去糾正他,因為糾正它的成本可能會被忍受它的成本更大,面對這種成本,科學家寧愿清者自清,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出更多的成果。至于科普,就留給那些更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們去做吧。
二
科學家喜歡用文本來解釋行動,任何科學家們都應該有自己文本理論用于指導自己的行為,無論這套文本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選擇文本只有一個原則:準確,所以,在選擇文本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鑒別文本,要鑒別文本,第一件事就要養成科學的態度,用追求事物清澈透明的態度去挖掘事物的真理。這樣,構建自己文本的過程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
三
任何一場演講,能聽得懂及應用的人可能不會超過20%,會提問的人也不會超過20%,他們在提問之前甚至不用自己的手機先搜索一下,一大段問題描述,只有一兩句是在實際提問,更令人發指的,明明是在提問,居然在抖小機靈和賣廣告,這種現象無法根除,就像很多人會在朋友圈中的廣告再賣廣告一樣,你不手賤去碰,它也不會騷擾到你。
【一期一會】
我想寫的就寫得稍微像人寫的一樣。
(題圖:Father swimming underwater with daughter in swimming from Gable Deni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