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時前,收到兄弟發來的微信:今天無意中找到的;下面配上一張照片,一張褶皺的紙條上寫著幾行文字——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不可能”只有庸人詞典里才有! 記住這個日子 ?——08.3.21
當我剎那間看到這些文字,多么陌生生硬的字體,如果不是腦海里僅存的語言記憶,強迫我去招認它們,也是萬萬做不到的。08年3月21號,遙遠的時間里,究竟承載多少記憶,而如今已是2017年。從那時到此刻,由不得要感慨時光飛逝,我們逐漸成長,好似愈加念舊,在回憶里才能體會曾經發生過的事,證明那時候的我們也曾刻骨銘心地走過。夜深明靜,理理思緒,待青春年少的幼稚趣事爬上心頭,像一壺老酒,日子愈久,味道更濃。
經過歲月的浸染,現在品味這句話,里面更增添了酸澀與無奈。想想也是好玩,畢竟年少輕狂,單純著看待這個世界,只要“努力”便可腳踏五湖四海,走遍天下。不愿意當庸人。其實現在看,我覺得庸人挺好的,我現在就是,或者志向就是成為一個庸人,那又有什么錯呢?當初想法里,“不是庸人”就是與眾不同的人,和別人不一樣的。
現在呢?平淡的生活中做個“庸人”,挺美的。
跑步剛回來,每次開跑卡在22:00這個最后的點,23:00之前回到宿舍。一般跑3—5公里,配速6分鐘/KM。時間也就是25—35分鐘。跑步間隙穿插俯臥撐、壓腿、蛙跳等,權當放松舒緩筋骨。剛才跑了3公里,花了20分鐘。速度比平時慢很多。我發現,只要有一天間隔沒有堅持跑步運動,那么再次拾起來速度是上不來的。跑一會總得散步一段距離,預防岔氣。這時候身體好似不是你自己的,沉重的步伐附著在路面,想提速,可是欲罷不能。耐心讓身體預熱起來,適應奔跑的節奏。在跑步結束,將腿交替搭在一米高地湖邊圍欄上,做2組壓腿動作,每組30次。享受肌肉處在臨界點的緊繃狀態,這時候意識與非意識融入在大腦中,肌肉的刺痛酸澀的感覺,帶來直接影響,“放棄”與“堅持”在腦海中盤旋,潛意識中理性思維“告訴”自己要再堅持一會,只要再幾秒,就有突破了,就海闊天空了。可是似乎又有一個聲音在說:你已經ok了。給我打了針慰藉心靈的嗎啡,這樣僅存的意識思維就處在放棄的邊緣了。事后,等放下腿的剎那,后悔遺憾的情緒像漲潮的海水涌來......
無論怎樣,跑步運功是有收獲的。剛一邊跑,我在尋思,今年跑步應該達到怎樣的水準。我給自己定下1000公里的數據目標,這只是跑量上的積累。這是最起碼的。如此算來,每個月有83公里的跑量。考慮每個月中,特殊的天氣或是緊急的事務,除去5—10天時間,那么這樣算來,每天至少要達到3.5—4.2公里里程。用數字來說話,顯得親切有趣,完成了,也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至少明年,周年時刻,我會感激今年的自己,義無反顧實踐自我。
關于2017,來談談讀書。
對于閱讀書籍,我有一套自己的說辭:因為不喜歡看書,所以才看書,在此時此刻。
不明白我意思的人,可能會覺得做作。不喜歡還干嘛看書,閑得蛋疼哦。是不是沒事找事干?!我是這樣解釋的,生活中接觸各色人之后,我發覺自己欠缺太多太多,說話水準、做事方式、為人之道。本來事后認為自己是可以的,可是結果總是離心里的標尺差點,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是這個意思。
咋辦才好?書唄。欣賞毛爺爺的名言——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其實按照我目前層次水轉,“野蠻其體魄“應放在前面,遞進關系。在身體強健后,精神面貌上才有質的提升。用李小龍的哲學觀點理解,身體上得到全面淬煉,是為了從精神內核深刻地認識自己,探索自己,從而認識自我。
書籍是承載著知識的睡榻,而所有形式的知識最終都是意味著對自我的認知。看書便是如此。一直以為對自己的閱讀水準以及閱讀量深感慚愧。今年需強力改善現狀,制定一套學習章程。
關于朋友。
昨晚接到桑妞電話,此刻他應該到達遼寧沿海了。昨晚準備離開天津港,前往下個港口卸貨。得到他的訊息,下個航次溫哥華,回來休假。此次主要商量老黃結婚的事,他在船上回不來,托我帶禮,發過去老黃號碼。時間緊,簡短聊了近況,祝航安。
對于朋友總想多說幾句,許久沒聯系,可是之間默契猶存,千里之外,神似咫尺之間,不說很多話,其實微微點頭——你說的我懂得。浪漫溫馨,你說戀人也罷,你說親人也好,總之,“我”的心里有“你”。夫復何求?!
關于生活。
艾倫·沃茨在《禪之道》中講了一個故事:蜈蚣過得很開心,一只癩蛤蟆想跟它開玩笑,說:“你走路的時候先邁哪只腳?”,這讓蜈蚣開始了無盡的思考,最后它心煩意亂地躺在一條溝渠里,不知道該先邁哪只腳。
之前,喜歡用西方哲學來分析生活,得出生活的意義。現在回頭看,這樣停下來分析我正在做的事,會產生一種消極的狀態,這是“身體的停滯”。如果生活處處如此,那么我的生活終將迷失在思想的迷宮里,最后連最簡單的工作都無法完成。正如李小龍所說:“人們不會過由概念和科學定義的生活,為了達到生活的最高質量,生活的目的就在于生活本身。”
生活不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體驗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