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每天在餐桌上都要講一些負面新聞,誰家的孩子被人家綁架了,誰家的車子被人偷了,誰又被人騙了幾萬元……有的家長還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抱怨自己吃了虧,議論同事、朋友、鄰居的長短,比如誰太張揚了,誰太小氣了,誰的利益多了少了。講多了,就會給孩子留下一種印象: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世界一點兒也不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多談論國內外大事,談一些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勵志的故事,少談負面的甚至恐怖的信息。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陽光的照耀。
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孩子在某個階段特別喜歡看大街上的字,看到字就想知道它的讀音;或者在某個階段孩子癡迷地愛上數字,看到數字就迫切地要讀出來,這些都是敏感期孩子的表現。
家長應細心觀察,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運用語言和感官,感受周圍的事物,滿足孩子的探險欲望和求知渴望,使孩子的心智得到更好的發展。
那些與生命有關的奧秘,是孩子探索的永恒主題
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是一個永恒的哲學命題。年幼的孩子剛剛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尤其對生命充滿好奇,他反復地詢問自己是從哪里來的,真的是從媽咪肚子里來的嗎?
既然肚子能孕育出寶寶,那么我也可以生寶寶嗎?孩子對世界的片面認知常常導致孩子式的幽默。但對孩子來說,認知世界是一件鄭重嚴肅的事情,容不得大人嘲笑。
媽咪的態度是俯下身去,聆聽孩子天真爛漫的想法,找合適的機會告訴孩子那些與生命有關的奧秘,讓孩子懂得生命來之不易,懂得生命的寶貴與美好。但是一些與性有關的常識,不宜同孩子講得過細,不宜具體,可以借助一些書籍,用優美的文學語言去描述,讓孩子感受到生命是愛的結晶,是美好生活的開始。
孩子慢慢長大,到了青春期,同性家長應試著以適當的方式和孩子探討,并買一些相關的書籍給孩子看,以免孩子因無知而造成不必要的煩惱。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越多,在學校里越聰明,眼睛越明,記憶力越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會他思考。
生活在自然狀態中的孩子是快樂的,即使孩子之間互相追逐,打鬧,受了點皮外傷,但是這點皮外傷相對于孩子的自由愿望來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孩子的天性是要發展自我,環境卻給他種種限制,讓他處處束手束腳,不能自由地探索,這樣的環境就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負能量。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寫道:“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時光,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純美的原生態世界,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數的發展可能,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開發這種可能,并努力保護個人的幸福感?!?/p>
拼積木是一項益智活動,有助于孩子的手腦發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市面上許多兒童玩具不符合質量標準。一些劣質玩具含有甲醛、苯、酚、甲醇等有害物質,會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會成為孩子生命安全的隱形殺手。
家長給孩子買樂高或其他玩具的時候,要到正規商場,買有3C標志的,一定不要選擇有強烈香味和異味的玩具。
幼兒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各種復雜的生命現象,很難用科學的方式去和孩子講清楚,有些問題講得太細了,反而會使孩子陷入更大的迷惑之中。
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在回答孩子關于生命的疑問時,要學會用簡單而藝術的方式,可以引導孩子看一些繪本,講一些美麗動聽的故事,消除孩子的神秘感,讓孩子在美好的藝術氛圍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性別認同”形成的關鍵期,一定要給孩子以正確的知識和健康的引導。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講男女之間的差別,除了講生理結構的不同,還應著重引導孩子認識男女的性別角色差異。
肯定和贊美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是調動孩子積極性的好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笨隙ê唾澝婪虾⒆拥男睦硇枰?,會讓孩子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提升幸福指數,是調動孩子積極性的好方法。
威廉·詹姆士還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后,所發揮的作用相當于激勵前的3~4倍。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表揚孩子要具體,要有針對性,比如,“我喜歡你畫的這只小兔子的尾巴,翹翹的,好可愛??!”“我喜歡你畫的這朵藍色的云,看起來像大海里的浪花一樣”……孩子希望聽到真誠的贊美,而不總是“你畫得太美了”“你太棒了”之類的陳詞濫調。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心感受孩子的進步,讓孩子從你的眼睛里看到太陽,看到愛和激勵,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增強自信,保持對事物持久探索的熱情。
父母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一定要選孩子喜歡的老師,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防止一些錯誤的教學方法誤導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才會激發孩子的潛能,促成孩子智能的發展,這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則。
和善而堅定,讓規則內化成孩子的一種習慣
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為孩子制訂一些規則。比如,危險的小貓、小狗不能靠近,硬幣、石子不能放到嘴里,不能離電視太近、不能買方便食品等。
規則是用來規范孩子行為的,需要孩子嚴格遵守。規則意識需要多次重復才會確立,在執行的過程中,成人的原則是“和善而堅定”,無論孩子是發脾氣還是哭鬧,你都是心平氣和的,但同時是堅定的。
成人之間在聊天的時候,常常無視孩子的存在。他們覺得孩子聽不懂,或者根本沒有在聽成人講話。
其實不是的,孩子會一邊玩一邊關注大人在聊些什么。成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對孩子傳遞信息,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認知。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會轉移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注意力
在純真的孩子面前,大人也必須是透明的。成人總喜歡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強勢,認為“我”象征著權威,孩子必須聽“我”的。
因為“我”有豐富的閱歷和經驗,“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還多,你一個小毛孩子,懂什么?成人言語中一些主觀的論斷,常會無意中給孩子造成某種壓力。
如果父母總是采取專制的教育方式,孩子會反感,時間久了就不愿意和父母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了。但是成人在孩子面前適當地示弱,會出現不一樣的戲劇性效果。
換位思考一下,孩子對每一天都充滿期待,期待星星一樣閃亮的日子,媽咪要理解孩子,適當滿足孩子的心理期待。不需要買昂貴的禮物,一句贊美、一個小禮物都會給孩子帶來無限的驚喜。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家長首先要有陽光的心態,凡事要看到有利的、好的一面,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未來的希望,激發孩子創造快樂的欲望。多為孩子讀一些溫暖明亮的、充滿活力的故事,讓孩子在愉快的笑聲中累積智慧。
孩子存在個體差異,弱勢的孩子不適合與強勢的孩子一起玩
孩子與同伴一起游戲玩耍,是孩子社會性人格形成的開始。一群孩子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孩子們在充滿激情地體驗生活。
在體驗的過程中,孩子們之間有協作、有妥協,也有爭斗。孩子存在個體差異,有強有弱,有優有劣,如同自然界的叢林法則。
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時遇到困困難,最需要父母的智慧引導。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出主意,想辦法,讓孩子和同伴愉快相處。和壞孩子玩有害處,幫助孩子選擇正確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