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卷8泰伯篇第八詩解1君親民仁弘毅任重
題文詩:
子曰泰伯,可謂至德.三讓天下,民稱道焉.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無禮葸,勇無禮亂,
直無禮絞.君子篤親,則民興仁,故舊不遺,
民不偷薄.曾子有疾,召弟子曰:視予足手.
詩經有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毀傷發膚,小子者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曾子言曰:鳥之將死,
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
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其顏色,
斯近信矣;出辭氣正,斯遠鄙悖.籩豆之事,
則有司存.曾子有曰:以其有能,問于不能,
以多問寡;知有若無,知實若虛;犯而不較.
昔吾友嘗,從事于斯.至無而有,至虛而實,
虛懷若谷,海納百川.曾子亦曰:托六尺孤,
寄百里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
正人君子.曾子又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也,
任重道遠;仁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遠乎?壯志不已,老當益壯,舍我其誰.
孔子有曰=:興之于詩,立之于禮,成之于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也;民不認可,務使知之.
【原文】?8.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注釋】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2三:多次的意思。3民無得而稱焉: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贊揚他。
【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贊他。”
【評析】 傳說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圣德,想傳位給季歷,泰伯知道后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吳。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來奔喪,后來又斷發文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傳給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時,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這一歷史事件在孔子看來,是值得津津樂道的,三讓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讓與賢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讓位者則顯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對他們是稱贊無比的。
【原文】?8.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注釋】1勞:辛勞,勞苦。2葸:音xǐ,拘謹,畏懼的樣子。3絞:說話尖刻,出口傷人。4篤:厚待、真誠。5故舊:故交,老朋友。6偷:淡薄。
【譯文】孔子說:“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就會犯上作亂;直而沒有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評析】“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禮”作指導,只有在“禮”的指導下,這些德目的實施才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否則就會出現“勞”、“葸”、“亂”、“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原文】?8.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釋】1啟:開啟,曾子讓學生掀開被子看自己的手腳。2詩云: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小雅·小旻》篇。3免:指身體免于損傷。 4小子:對弟子的稱呼。
【譯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評析】 曾子借用《詩經》里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發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見,孝在儒家的道德規范當中是多么重要。
【原文】?8.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注釋】1孟敬子:即魯國大夫孟孫捷。2問:探望、探視。3動容貌:使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于面容。4暴慢:粗暴、放肆。5正顏色: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6出辭氣:出言,說話。指注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籩豆之事:籩(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里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譯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于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評析】 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曾子在臨死以前,他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態度,所以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對孟敬子沒有惡意,同時也告訴孟敬子,作為君子應當重視的三個方面。這些道理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有意義的。對于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原文】?8.5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注釋】1校,同較,計較。2吾友:我的朋友。舊注上一般都認為這里指顏淵。
【譯文】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評析】 曾子在這里所說的話,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問于不能”,“問于寡”等都表明在學習上的謙遜態度。沒有知識、沒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錢不值的,在他們身上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所以,在學習上,即要向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學習,又要向少知識、少才能的人學習。其次,曾子還提出“有若無”、“實若虛”的說法,希望人們始終保持謙虛不自滿的態度。第三,曾子說“犯而不校”,表現出一種寬闊的胸懷和忍讓精神,這也是值得學習的。
【原文】?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注釋】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親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歲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托輔佐幼君。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國家政權和命運。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評析】 孔子所培養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識、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輔佐幼君,可以執掌國家政權,這樣的人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注釋】 弘毅:弘,廣大。毅,強毅。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原文】?8.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注釋】 興:開始。
【譯文】 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內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原文】?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 孔子說:“老百姓認可的事情,按照他們的意志去做,不能認可的事情,說服教育使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評析】 對此句應作如下解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認可,就讓他們照著去做;百姓不認可,就給他們說明道理。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是孔子倡行樸素民主政治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