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零極限》的時候我在想些什么?
——嗯,邪教都是有模式的。
果然,開始就那么玄,什么治愈了一整個精神病院的病人。
學心理學的都知道,咨詢師是不能解決精神病問題的,這種心理異常,醫生能解決一個就不容易了,還是重犯罪的一群精神病人。
果然,開始各方來信歌功頌德了,每個人都在講著神奇的發生。
什么家人同意買電腦,什么座談很成功,什么租車的奇遇,都歸因到清零,這些分明是有概率發生的事好嗎?
果然,作者一邊崇拜一邊假裝質疑了,為了看上去真實些。
他裝作站在我們吃瓜群眾的立場,提出各種疑問,然后再解決這些疑問,套路,全是套路。
可是,為什么看完2/3書之后,我開始默念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那些心理學的“點”——集體無意識,自性,自我概念,納入,扭曲,都是我熟悉的,信服的。
邪教也當然需要心理學!
嗯,一定被洗腦了,中招了,趕緊停幾天,再翻開書已是一個月后,那些各方來信證實的實例大多被我略過,還是套路,全是套路。
可是,我腦中總是浮現那四句話,好吧,我真的容易迷信。那就試著清理,清零,一開始誤以為該有所祈求,比如讓我瘦吧,沒用。
不過清著清著,似乎有句詩可以形容: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好像,出現了一點點新的覺知。
當我習以為常的事,居然真心開始感謝;當我狹隘自私的時候,忽然能覺察到跳脫出來反思;當我患得患失的時候,我開始不去想結果,只是跟著靈感越走越篤定;當我想暴躁的時候,想起誰都不容易。
怎么回事?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信念驅動的世界里面。不論你相信什么,都會成真。因為我們的既有知識是有個框架,如果有什么不符合的東西,我們就會歪曲使之合理化,并且強迫它符合框架。
一開始我相信這是邪教,我就往這方面找線索,你的注意力在哪里,能力就在哪里,我果然找到好多“證據”。
后來,認真去感知這四句話,我要對我生命中出現的所有人事物負責,如張德芬所說,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于是,好像有些東西發生了一點點改變,大概是多了些覺察。
一、對不起、請原諒
看上去像是宗教的懺悔儀式,求神佛寬恕,但書中,其實是接納和臣服,請求你自己寬恕內在的自己。
接納和臣服意味著不控制,不強迫事情按我們的期待那樣發展。
比如夏天你想把車停在靠近辦公室的地方,但找不到停車位,只能在很遠的地方停車。
你抱怨等待也無濟于事,這是神性讓你多曬太陽多運動。
對金錢也是一樣,宇宙也會回報你的慷慨。
接納自己,大愛他人。
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在我們活著的每個當下,我們都持續抗拒著生活。
我們會去羨慕或鄙夷他人的角色,抗拒自己的角色。事實上,誰也不能替代別人的角色,我們也無人可代替。
接納生命才是幸福的最大秘密,而不是控制生命。
二、謝謝你、我愛你
記憶就是思考,靈感就是臣服。
記憶是榮格說的人類“集體無意識”,是共享的,我們自以為有意識,其實是記憶是限制是控制。
你的意識并不是真正的創造者。
這就是為什么你可以懷有美好的想法,卻依然窮困潦倒的原因。
當我們不喜歡什么人,是我們內在有這個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所以是我們創造了不喜歡的人。
我們清理干凈自己,它也會離開別人。
我愛你,親愛的記憶,我很感激有這次機會把我和你們全部釋放。
所以,可以視每個問題為機會,而非磨難。
問題不過是重演的舊有記憶,再次給我們機會,讓我們用愛的眼光去看,用靈感去行動。
清理記憶、獲得靈感,接著,無論是什么靈感,都要付諸行動。
如果感到困惑,則再次清理,如果多次獲得同樣的靈感,則一定要實施。
三、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慧能大師
所有心靈書籍都在說同樣的事,但有兩個方向,一種“還不是”,一種“已經是”。
第一種,從“不是”到“是”的過程,有過程就需要時間,是孜孜以求,是付出犧牲,是沖突寬恕……它帶來各種問題。
第二種,你已經“是”了,無法再“是”。每個人本來都具足神性,向內尋找而不是向外求尋。
你如何打開一扇已經開啟的門?你只好先將其關上,然后再打開。
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是”,會先困擾痛苦于自己“不是”,然后去找大師、經典、法門讓自己“是”。
這期間有覺醒的三個階段:
人們處在不同的臺階上,當下的需求也不同。
第一階段:受害者。我們生來充滿著無力感,也就是阿德勒說的人人生而自卑,感覺自己沒任何影響力。這是人的蒙昧狀態。
第二階段:掌控者。發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可以努力實現,獲得設定意圖的力量。你打了雞血、灌了雞湯、并付諸行動,有時獲得成功。
第三階段:覺醒者。發現意圖就是限制,接受每個當下,傾聽靈感,而不是祈求和等待。平和而又積極的正能量狀態。
總之,有意圖有目標不代表你是錯的,只是生命的階段不同。
不斷地用“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清零”。達到零狀態,是純粹的愛,并且沒有極限。
將自己交給本來就具足的神性,你或許會獲得天啟,無論是什么,都要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