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用楊絳先生的話說“內自訟”就是靈與肉的斗爭,通常稱“天人交戰”,也就是“小我”與“大我”的斗爭。斗爭在內心,當著孔夫子,當然不敢暴漏了。
在“有關人的問題”這一章中,討論到人生的價值時,楊絳先生強調人生貫穿靈與肉的斗爭,而人生的價值基本取決于靈對肉的支配。我們所說的這個的“靈”,并不是靈魂。楊先生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可是仔細思考之后,很驚訝地發現,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她把“靈魂”和“靈”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是很有道理的。
楊絳先生說,靈與肉既有矛盾,必有爭斗;經過爭斗,必有統一。爭斗的雙方一方面是肉體或者靈魂,另一面是“靈”,楊絳先生早了一個復合概念,叫做“靈性良心”。“靈性”是識別是否、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而“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楊先生認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
放之現在的認知,其實楊絳先生在這里討論了“超我”和“本我”之間的爭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我們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這里的“我們”是理性的,通達事理的,與我們的敵人相對,是可以控制的,是一種我們想成為的一種境界或者狀態。而這個所謂的敵人就是本來的我,是生理上的、本能里的、無意識的東西,缺乏邏輯性,只是追求滿足,無視社會價值的。這兩者之間互相斗爭,就是我們自己在于自己的內心斗爭。當我們戰勝了內心的自己時,說明我們往日的修為或者說修養在不斷增強,逐漸堅定。而當我們的修養不足或者不夠堅定時,我們就容易受物欲的引誘,名利心中就顧不到那些個修為了。這個世界本就是一個名利場,也是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的戰場。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謂兵不厭詐,俞奸詐俞能出奇制勝。不會有那場戰役在戰場上講仁義道德,更沒有那些是非、曲直、善惡、公正之說了。
我經常想象自己對自己腦子里面的那個自我意識說話,想以此把他逼出來,好仔細看看他是不是能夠和我的肉體分離,從而鑒別,我到底只是肉體還是還有靈性良心。
然而我深知自己內心是軟弱的,我希望自己是個強壯的人。
我也經常幻想,自己拿一把利刃對準自己的心臟插下去。或許心的部位從來沒有停止過隱痛,利刃也許能夠終結這痛。
現在我明白了,這原來就是斗爭。我沒法戰勝軟弱的自己,所以潛意識里希望用利刃殺死他,就像搏擊俱樂部一樣。
這也是斗爭的過程,斗爭的一部分,也許有一天我真的需要付諸行動。
直到此刻,我才明白那些幻想是多么的愚昧,我所要戰勝的只是身體里的那個“本我”。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想再進一步說,患不自知也。
或許,我需要不斷的修行,不斷的增強自己的修養,堅定自己的信念,從而成為一個自己想到達的境界或者狀態。
人生路漫漫,我們需要不斷的自我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