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從學渣逆襲成學霸,簡直是異想天開。但是,在日本,的確有一個學渣逆襲成學霸的故事。
有一個男生,在一所平平無奇的學校讀高中。從小學開始,他的成績都是墊底,到高三時,他的成績在全國一萬名學生中,排名九千多。
面對這樣的成績,有一天,他竟然想考東京大學。這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不過,人還是要有夢想的,萬一實現了呢!復讀兩年后,他以全國第四名的成績考入了東京大學。
這名男生叫西岡一誠,從學渣到學霸,他經歷了兩種不同的讀書過程。讀書方法的重要性,他最有體會,他獲得高分的秘訣就是改變了讀書方法,將被動讀書變成主動讀書。
很多人閱讀效果不好,不是記憶不好,而是被動地讀書。被動讀書只是被動地吸收書中的信息,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閱讀效果當然不好。
而主動讀書經過質疑、思考、歸納等步驟,將大腦中已知的信息和書中的內容聯系起來,提高了讀解力和思考力。
西岡一誠將自己的讀書體驗寫成一本書《高分閱讀法》。他在書中將思考力和讀解力細化成5種能力:讀解力、理論思考能力、歸納能力、客觀思考能力、應用能力。只要擁有這5種能力,提高成績不是夢。
《高分閱讀法》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讀書的5個步驟,即通過做假設、采訪閱讀、整合閱讀、檢驗閱讀、議論閱讀5個步驟,來提高思考力和讀解力。
第二部分講如何選書閱讀,擴展讀書的廣度和深度。全書共總結了57個讀書要點和6個選書法則。
如何提高讀解力和思考力?我們來看學霸的讀書方法。
一、會讀書的人都會讀前摸清線索
很多人讀書效果不好,不是讀解力差,而是獲取線索的能力差。我們讀一本書就像走進了一片漆黑的森林,看不清森林里的狀況,需要火把照明和地圖導航,而裝幀閱讀法就像是火把,做假設就像是地圖導航。
首先,裝幀閱讀法獲取書中精華
裝幀閱讀法就是從書的裝幀,也就是書的封面、腰封、封底上獲得信息。裝幀上的信息雖然很少,但都是對書中精華內容的提煉,概括了書中的精華內容。
先看裝幀后,我們在閱讀時,大腦就會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將書中的信息和大腦已知的信息聯系起來,閱讀時的速度和理解力都會更好。如何從裝幀中獲得更多的信息?用分割法、連接法、深讀法。
分割法就是拆分信息。比如,我們讀《高分閱讀法》這本書時,將“高分”和“閱讀法”分開,我們得到的線索是,這是一本關于閱讀方法的書籍,是告訴我們如何取得高分的。
連接法就是根據語言的片段連接產生出新信息的方法。連接法需要和分割法想結合,將書的主標題和顧標題聯系起來,從而獲得更多的信息。比如,《高分讀書法》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成績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這樣我們得到的信息是,讀了這本書,我們就掌握了取得好成績的秘訣。
深讀法就是對裝幀上的信息進行更深入的理解。比如,上網查閱難懂的書名,或者作者的近況,獲取更多的線索。
其次,做假設把握整體脈絡
做假設可以從4個步驟。
第一步:寫下閱讀目的。寫下閱讀目的就像是設置好地圖的“目的地”,告訴自己想從書中獲取什么樣的知識。
第二步:寫下實現方法。確立了具體目標后,在目錄中找出與之相關的章節,在閱讀目標下寫下需要閱讀的相關章節,閱讀相關章節可以實現閱讀目標了。
第三步:寫下閱讀起點。在閱讀前的認知水平,是完全不懂還是略知一二。
通過上面三個步驟,我們就不會盲目地閱讀, 可以明確自己具體的閱讀目標,受到更好的閱讀效果。
第四步:修正假設。沒有人能夠做出完美的假設,如果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書中的內容與假設不符,就要不斷地修正假設。
裝幀閱讀法可以從某個部分了解書中的線索,做假設能夠摸清整本書的線索,這樣能夠大幅提高讀解力。
二、會讀書的人都會邊讀邊問
在信息時代,很多需要的信息可以快速地上網查詢,為什么我們還要讀書?因為讀書會讓我們學會思考。
會讀書的人都是會提問的人,讀書如果沒有疑問,閱讀就沒有意義。邊讀邊問的閱讀方法,讓我們不會輕信所有讀到的信息,而是通過質疑和篩選讀到的信息,將讀到的信息轉化成知識。
首先,質問式閱讀法提高讀解力
質問式閱讀就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問題本質的提問。質問式閱讀是跟隨作者的思路提出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讀解力。
質問式閱讀時,先要準備好便箋,將閱讀時的問題和答案分別寫在專屬顏色的便箋上。比如,問題是黃色便箋,答案是綠色便箋。
此外,還可以將一組問題和答案表上相同的數字,在日后回看時更方便。如果遇到重點問題要在筆記本上單獨記下來,在日后復讀時,對整本書的重要內容就能一目了然。
其次,求解閱讀法提高思考能力
求解閱讀就是對書中的內容提出懷疑: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在閱讀中提出疑問,是根據自己的思路提出問題,這樣可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閱讀時要抱著懷疑的態度,對書中的觀點、事件的真實性如果存有疑問,要遵從內心的真實感受,如果不能接受,就將疑問寫在便箋上。
如果讀后還要疑問,就要將問題記在筆記本上,全部調查一遍。也許調查后,一些疑問依然沒有答案,但是調查的過程就是一個鍛煉思考能力的過程。
求解式閱讀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尋找答案。這種閱讀方式體現了讀書的主動性,可以獲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
質疑書中的問題,自己去調查,這種邊讀邊問的方法養成后,就慢慢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再次,同時讀兩本書
很多人讀書都是一次讀一本書,讀完再讀另外一本書。但是,想要提高讀解力和思考力,需要同時讀兩本書。
同時讀兩本書的目的,就是找出兩本書之間的相同點和交叉點,從而客觀地審視不同的觀點,培養自己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思辨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都會提高。
同時讀兩本書有兩個好處。其一是將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根據艾兵豪斯遺忘曲線,大腦接受新信息后會很快遺忘,1小時后忘記54%,一天后忘記74%。如果一本書讀完以后,再讀下一本書,上一本都忘光了。
如何才能記得更牢?不斷重復。如果相同的概念在另外的書中再次被看到時,大腦中殘留的記憶就會被調出來,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就會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信息,將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
其二是避免走極端。一本書代表一個作者的觀點,如果一次只讀一本書,相當于一次只接受一個人的觀點。而每個人的觀點都帶有感情色彩,如果只接受一個人的觀點,很容易產生極端。
如果同時讀兩本書,我們就會看到不一樣的觀點。同一領域的書,作者可能從不同的立場、角度出發闡述自己的觀點。如果同時讀兩本書,就可以同時平衡兩個人的觀點,避免陷入極端。
三、會讀書的人都會寫出自己的感想
很多人看完一本書之后,沒多久就忘完了,原因就在于沒有做到輸出。輸出就是發表感想,讀書是輸入,發表感想是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輸出不是照搬書中的原文,而是將書中的內容揉碎后,用自己的觀點有邏輯地表達出來。
首先,找出全書的整體脈絡
很多人讀書,以為一字不落地看完了就是讀懂了,其實不是。一本書讀完,要簡短地總結出書中的重點內容才算是讀懂了。如果只是說出書中的小部分內容,沒有說出整本書表達的思想,不能算是讀懂了。
一本書就像一條魚一樣,分為魚骨和魚肉兩部分。魚骨是一本書的整體脈絡,而魚肉是為了闡述觀點寫的具體事例。我們讀書不能只看事例(魚肉),還要理清書中的整體脈絡(魚骨)。
如何整理出全書的脈絡?先找出每一節、每一章的概括性句子,再整理出整本書的脈絡。
概括性語句通常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有的出現在轉折詞之后,還有就是封面、腰封、封底等位置的語句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引導我們理清脈絡。能用簡短的概括出書中的內容就是讀懂了。
其次,用自己的話得出結論
找出每一章的概括性語句之后,先要用自己的語言改寫一遍,字數不要太多,控制在30字以內。
然后,寫出腰封推薦語。就是根據每一章概括性的句子,再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概括出整本書的精華內容,字數在140字以內。腰封推薦語不僅要讓讀者看得懂,還要讓讀者看來都會放在心上,這樣的歸納才是合格的。
最后,用一行字概括書中的主題思想,要讓完全沒有看過的人了解書中內容,字數最好在30字以內。
讀后寫出自己的感想是最好的輸出方式,不要管自己的感想是否正確,得出自己的結論才是最重要的。同一主題的書,閱讀10本以后,就會初步掌握該領域的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
結語:
《高分讀書法》的作者從學渣逆襲成學霸,秘訣就是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通過假設、質疑、思考、歸納等技巧,提升讀解力和思考力,這種讀書方法適合于讀任何書。
通過主動讀書,我們可以不斷擴展讀書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使我們對原本熟悉的事物會有更深、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