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問句,多用陳述句
作者:沈麗新
開頭部分,說明問句在寫作和演講中可以增添表情達意的力量,并從我們熟悉的文學作品中分別摘取了三個例子,以說明疑問句、設問句和反問句在寫作中的作用。
舉例后,用一個但是,引出在教育現場若使用問句的不妥當,以及應該要多用陳述句。
接下來,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為什么不適宜用問句。
一、少用疑問句
作者提出了成人主義,認為任何用質問開頭的話都是一種成人主義,沒有考慮孩子的思想。
接下來開始從正反兩面舉例說明,拋出我們一般會說的問句,比如“你為什么又遲到?”,對比“明天你跟自己比賽看看是否能夠8點前到教室,我來當證人。”在老師說出“你為什么又遲到了?”兒童可能會感受到奚落,并且這樣的提問毫無意義,并不能讓學生第二天就不遲到。
其實,這樣的句子純屬廢話。可是,一個老師一天要說的廢話真是遠不止這句啊。當我在觀察別的老師給班里孩子進行教育時,我才發現,我自己也是如此。似乎沒有經過細想,遇到什么問題,脫口而出的就是類似“你為什么......?”這樣的廢話。自己說的時候,自己是覺察不到的。
沈老師這篇文又給了我極大的啟發。
老師的話語應該著力于如何有效去改變學生的行為,通過奚落、嘲笑、責備等方式讓他自己意識到,就是一種成人主義。謹防。
那么,沈老師自己是如何做的呢?她就說用了這句話:“明天你跟自己比賽看看。”
這句話非常明顯地契合了小學生的心理,同時又不會導致任何的不愉快,還能產生實際的效果。
作者在這里小結,通過引用其它書本中的句子:溝通和健康一樣都要依賴預防的行為。開明的教師知道不能散播讓兒童感到愚蠢、罪惡、激怒和怨恨的信息。他會故意不提可能激發仇恨和反抗的問題或評語。”
接著,作者舉了第二個例子:在學生找不到鉛筆時,與其問“你的鉛筆不見了嗎?”這種毫無意義的問題,不如遞給其一只鉛筆。
特別喜歡這段的小結:教師要學會用經濟的辦法處理小差錯,不該在學生找不到書和學習用品這種問題上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
經濟這個詞用在這里非常有新意,又非常適合。我們喜歡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斤斤計較,甚至會把學生不帶書等同于學生不尊重老師。
二、少用反問句
反問句在學生聽來會像是盤問,作者引用了一句話來說明教師的盤問對學生帶來的傷害。
接著作者舉了兩個具體例子:
“難道還要我再重復嗎?”對比“我再跟大家最后確認一下。”
擺出一個我們熟悉的春游布置任務的場景,以及說出反問句后學生的反應。接下來分析為什么這句話讓人不舒服。最后說明“我再跟大家最后確認一下”這種句子的好處。
第二個例子舉的是學生排隊時的情景。很多老師喜歡用“你們會不會排隊?能不能排好隊?這樣的句子批評學生。想來,我也是如此的。說出這種句子好像就是不由自主,其實只是在發泄情緒,同時也是一種責任推卸。可見,在教育現場,教師的深度思考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