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很多爸媽都會疑惑我的孩子問什么不能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會像別的孩子一樣參加各種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會愛護東西,總是浪費甚至是破壞等等各種各樣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卻苦惱沒有解決的辦法。
? ? 如若真的追究起因,皆是因為孩子在生活的各種小事中缺少儀式感。現在在親子教養中很流行快樂的養育。有很多的父母以為快樂的養育就是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快樂就好,而沒有一定的處事規則。孩子雖然快樂了但孩子也容易養成懶散,隨心所欲,自我為中心等不良習慣。很多父母之所以會這樣只是片面的理解了快樂養育的概念,而忽視了快樂養育是讓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澆鑄熱情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目標,從而成為孩子個性標志話的符號。比如說一位爸爸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籃球運動員,可以讓孩子先觀看各種各樣的籃球比賽,在平時自己多打籃球,讓孩子對它發生興趣,進而去學習打籃球,愛上這樣一種合作與競爭的迸發著熱情的運動方式。而在這個過程中爸爸的持續堅持就是一種儀式感。再比方說一些孩子喜歡玩大人的物品,對于這樣的現象許許多多的家長們都會寵溺的一笑而過,其實最好的做法是教會孩子先征詢大人的意見,如果未經主人的同意,就應該收回,并讓孩子道歉,這樣孩子便學會了對人的尊重。而這也是一種儀式感。
? ? 儀式感無非就是讓孩子學會克制自己的需求和對別人的尊重。相信一個成長在儀式感的家庭的孩子一定會有健康的情緒以及更好的人際關系,孩子在同齡的孩子中也會更加地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