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積極主動的涵義不僅止于采取主動,還代表人必須為自己負責。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非外在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責任感(Responsible),從構詞法來說是能夠回應(Response-able)的意思,即選擇回應的能力。所有積極主動的人深諳其理,因此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于環境、外界條件或他人的影響。他們待人接物是根據自身原則或價值觀做有意識的抉擇,而不會因為外界因素或一時情緒而沖動行事。
I:人對待事情會有兩種歸因邏輯,外歸因和內歸因。只有當人們習慣于內歸因時,才可能激發自己的內生動力。比如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要求的員工要有責任感。如果員工將工作的事情歸因為自己要,就會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顯得積極主動;如果歸因為外部的工作規定、領導要求,那么這些思考將會使得自己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喪失努力的動力,容易變得被動。
這段話告訴我們,對于提升自己的職業度,并不用去聚焦于如何提高自己的責任感,給自己施加更多的壓力和限制,鞭策自己要去更好的工作。而更應該的事情是,調整自己的歸因方式,認真思考身邊所遇到的這些事情,自己從中可以獲得什么,需要獲得什么更重要的東西,做出對符合自己價值定位或規劃的抉擇。一旦這個邏輯順利清楚,責任感、積極主動就成了一個必要的結果而已。
A1:就說拆書吧,其實最近有些外歸因。所以我會越來越懶于拆下去。如果理性的分析原因,應該有這樣兩個:1、我比較喜歡短頻快的工作,一次性拼盡全力搞搞玩,因為持續性的東西,需要拼耐力和韌勁,我覺得自己不是很有優勢;2、的確最近有點從拆書中找不到更大的價值。因為我已經有了一個偷懶的方法,拆書需要自己思考,而我找到了一位專家,我喜歡和這個專家討論,讓專家教我。所以就缺少了動力;3、想做的事情太多了,的確最近沒有梳理過輕重緩解,節奏感也差了一些。
所以,當我把拆書這件事歸因為外部的專家,歸因為我不喜歡的模式——負項內歸因,我也就的確缺少了去做這件事的積極主動的態度。
A2:今天我想要去解決一個問題,或者想清楚一個辦法。專家告訴我說,拆書中可以啟發我。所以,我又找到了自己的內生動力。而且,我也不想被專家看扁。所以,我就又開始了我的每天一拆,不為任何人,只為讓自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