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很多路,也讀過很多路。書中最著名的路應是魯迅先生筆下這句"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中的路。但走過的路中,最難忘的還是兒時的那路。
小時屋后有一片很大的樹林,林中阡陌縱橫。小道的起點往往是林旁住戶的家,蜿蜒到與大道交接。路是泥路,泥濘時一步一個腳印。樹是白楊,記憶像楊絮,不時紛飛,想起那林中父與子的對白。
“你為什么逃課?你想做什么?你知道錯了嗎?”那是逃課事發的現場,就在那樹林的大道旁。
“我不想上學,我想玩,和胖子他們一起。”那時自己的反駁直接,了當,還有點義正,言辭。
“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就像我們現在回家可以走樹林里的斜路,但那是別人的路,你得走你自己的路,得走大道,直路。”從那以后,每天放學父親都會在路口等我,帶我走林旁的大道回家,也再沒有走過林中的歪歪斜斜的小道。“斜”在父親眼中是似乎是忌諱的存在,不僅僅只是在路上。我寫字時,他要求橫平豎直,他說:“字如其人,人得直,才能站得住。”父親現在常遺憾地對我說:“當初老是讓你好好讀書寫字,不知道躺著看書,在車廂看書會得近視,現在你拿下眼鏡差不多就像瞎了一樣。”我笑著說:“不戴眼鏡,我也能走直。”
在人生路上,父親讓“不走斜路”深入我的內心。扎根在性格里,做事中,與人相處里。我也在書中,去求知不同的路,去追求屬于自己的路。書中的路有很多,“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是書中魯迅先生筆下的路,那一腳腳踩出來的路必然厚重。"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中的路應當以勤勉之心去探索。"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書中的路從來不短,選擇了遠方,當應風雨兼程。“人不能走斜路。”這條路不是書中的路,亦不是某位大家的醍醐之言,是父親對孩子的諄諄訓言。書中的路與父親的路,相輔相成,讓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地穩,走地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