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重回營地2
D18當天就和馬丁先生坐飛機回到了營地,一回來就投入到了緊張的訓練中。
這段時間不在,有很多科目拉下了,需要他白天黑夜的趕進度學習,不會因外出特訓而網開一面。所以他每天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估計晚上是只能睡三個小時間。
初期,語言課是他覺得頭痛的,不是學的進度慢,而是語種的靈活轉換,思維一下沒那么快。比如是剛上完阿拉伯語課,營員彼此以阿拉伯商人身份在聊石油股價問題。下一節課就要求用日語和老師對話,談大學畢業理想。
再接著情景模擬,以詩人的身份登臺,用流利的英語朗誦詩歌。他頭都大了,后來漸入佳境后,也逐漸適應了每天這樣不同身份的轉變。
這是名合格清潔工必備的生活技能,掌握不同真實身份,低調、隱蔽的隱藏。俗話說“大隱隱于世。”人不可能活在真空世界。不禁想到,清潔工的這些理念其實和爺爺說過暗弓理論類似,低調、隱蔽。
D18有時仿佛覺得自己在國外某個大學讀書,但每天在訓練中,不可避免的格斗搏殺,流血,總會提醒著他,這個大學不一樣,是清潔工大學。
“A組出列,在原地不動搜索,用肉眼觀察你們前面這片區域,有哪些地方藏著人?每人只能用一顆子彈,來射擊你發現的可疑物,不準交頭接耳,考核時間五分鐘。”A組有十個營員,意思這里藏著B組的十個人。
這是隱秘訓練課之一,如何借用周圍環境在野外隱藏。要求不僅是隱藏巧妙,而且要能迅速自如的反擊。這就像打架搏擊樣,不是純為躲閃而消極躲閃,是為了更好的進攻而防守躲避。
D18也躲藏在這片區域某個地方,和B組其他營員一樣,他身上也是全副武裝。戴著TIG盔全封閉式、背著PPK-20沖鋒木倉、腰插把9毫米馬卡洛夫手木倉、貼身掛著幾枚手榴彈等,一套標準的俄羅斯特種部隊裝備,但都沒穿防彈衣。
所不同的是,他還額外手持自己那把傳統弓,背著五十支箭。
這是他在每次訓練時候,必備的裝備,教官美其名曰培養感情,相互熟悉。當然,其他營員有趁手的武器也是要求如此,這算一個特色吧。
A組十個人一字排開,端著木倉,警惕的觀察著面前這片區域,組長D6第一個發現異常。在遠處樹下有個頭盔似的圓弧型物體,被樹枝遮掩著。他抬手就是一木倉,啪的打中目標。
“啊,”傳來一慘痛的叫聲,那木倉正中D12肩膀。他老實的站起來,捂著傷口走到教官身邊,準備事后接受懲罰。
雖然被橡皮子彈射中不會死人,而且子彈的火藥量也不足,當那個痛是沒幾個人可以接受,這就是他們沒有穿防彈衣的原因。
“啪,”聽木倉聲就曉得,又是一個倒霉鬼被找出來了。陸續有8個人被發現,現一臉郁悶的待在教官身后,等著呢。
現就剩下D18和D20沒被找出來。“時間到,集合。D18不動,繼續隱藏。A組你們幾個沒找到人的,和B組幾個被找到的,一起去躲藏當目標。你們負責搜索的每個人,這次可以射擊兩顆子彈。”教官一臉嚴肅的喊道,“如果這一輪,D18還沒被找出,就繼續趴著,直到被射中為止。”
所以隱蔽訓練也是D18最怕的,最后每次都被打得片體鱗傷。
作為一名在現代戰場的弓箭手,首先你的野外隱蔽生存是第一,沒有這個都是空談。因為你干的都是偷襲的活,射程短板,會需要比其他人潛伏的距離更近,而且射姿也更要隱蔽。這就好比戶外狩獵,拿木倉和拿弓箭獵殺難易度的區別同理。
以及體能訓練上也有區別,雪地十公里全副武裝,要求在五十分鐘以內完成。D18不僅要額外背著弓和箭,而且在跑后,立即進行一公里的鱷魚爬訓練,配速在8分鐘以內,沖刺一百米的配速要在五分鐘以內。
有時要求用手掌落地,或者是握緊拳頭,更有時會要求用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撐著,來完成鱷魚爬的動作。因為這不僅是身法靈活性訓練,也是D18近身搏殺的基本功之一。
自從島上回來后,馬丁先生就連夜召集營地幾個教官,開了個訓練會議。
吩咐了幾個教官,對于D18要特別加料,不分白天黑夜。特別是在隱蔽課程、身法訓練、靈活反應上、體能、眼力測試、近身格斗上比其他學員要更嚴格,每項需要達到C級的考核標準。只要人不死,就往死里整。
而弓箭的專項特訓,就由馬丁先生親自抽時間來指導。
幾名教官私下里看過監控視頻,也曉得D18在這次島上任務中表現出色。因不清楚總部的決定,所以沒想到馬丁先生會這對他這么重視,不禁面面相覷。特別是隊長妖女,眼睛里露出一絲陰狠。
D18通過這次執行島上任務也感觸頗深,弓箭手的優劣勢太明顯。盡管如此,他出于對傳統弓的熱愛和癡迷,還是希望能刻克服這些問題,讓弓在自己手上能大放異彩。
馬丁先生也和他說過,營地會在硬件上給自己很大的幫助。已經在為他特別定制三把傳統弓,箭也在制作一批特別的,預計有五百支箭帶不同功能,以及弓箭手的其他裝備,都會在三個月之后送過來,這個讓他有點小期待。
他心里清楚,馬丁先生確實對自己傾注了蠻多心思。沒有他在后面的大力推動,引起總部對自己的興趣,作為一名弓箭手,根本不可能在營地被重視的。
當然,也是自己的表現引起了上面的關注,才有更好的資源提供。他們也想看看,這名弓箭手到底可以走多遠、有多大成就。
所以這個“小白鼠”D18心里還是很樂意當的,國內可沒有這樣環境讓自己去發展,限制太多。
但D18更明白,冷兵器在現代社會,畢竟不能和熱火器劃等于號。一把武器就直接把人的差距拉大了,讓劣勢一方倍受打壓。
但不管什么武器,使用的是人,是人就會有缺點。所以馬丁先生不僅通過硬件上,來提高D18。更是在軟件上,也就是強大的心理素質、大腦的靈敏反應、弓箭手的身體靈活度、直覺射法的出箭速度等方面也有套訓練計劃。
目的只有一個,如何更好的在戰場上對抗熱兵器,以及壓制住。這聽起來天方夜譚,但自從上次,在馬丁先生辦公室,看到了他整柜的弓箭裝備、衍生出來的配件,以及射出的那幾箭后的威力后,是完全有信心。心里隱隱的明白,自己在戰場上未來的定位是什么?
隨后的這幾個月就是不停的訓練、考核,再訓練。各種環境的模擬,不同戰術的制定與執行。高強度緊張的氛圍適應后,D18覺得自己相比島上期間,又提升了很多,自己不知有多少次在生死邊緣徘徊。
“D18過來,馬丁先生吩咐你訓練完后,去他辦公室報到。”射擊教官在宣布訓練結束后,對他說著,引來其他營員羨慕嫉妒恨的眼神。
“是,”D18干脆的應聲道倒是沒想那么多,還沉浸在剛才巴雷特狙擊木倉的回味中。
既然要對抗和壓制熱兵器,那就要了解它們特性,曉得差距后,如何去面對解決。對馬丁先生說過的這句話,他一直沒忘,每次都會不自覺的思考這個問題。
“D18前來報到。”站在馬丁先生門口,他邊敲門邊大聲的報告。
“進來。”馬丁先生笑著對他說:“你過來看看這些是什么?”
D18疑惑的走近一看,地上堆著幾個軍綠色大箱子。他小心的打開其中一個后,驚喜的發現里面碼著三張傳統弓,都是自己用習慣了的明小梢,硬梢頭,也是分體雙節棍。長度和自己現用的弓一樣,也是1.3米長,顏色呈墨綠色,但整個外形看著兇悍逼人。
三把弓身上分別標記著,32英寸拉鋸80磅、32英寸拉鋸90磅、32英寸拉鋸100磅。見D18疑惑的看著這個數據,馬丁先生解釋道,因為做這把弓的實驗室分析出,他最合適也最舒服的拉鋸就在32英寸,拉鋸不需要再大了,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他小心翼翼拿出那把80磅的弓,愛不釋手的在手中翻看著。入手感覺很輕,顛了顛,感覺只有自己那把弓二分之一的重量,一下有點沒習慣。
弓的材質D18沒看出是什么,曉得是層壓的,但具體的就不清楚了。發現兩邊梢頭有不一樣之處,梢尖被設計成三菱尖銳狀,而且彎曲的梢脊都帶有刃口,泛著寒光,不曉得是什么金屬材料做的,但這一看就是妥妥的大殺器。
D18心里有絲困惑,問馬丁先生:“兩邊梢頭做成這樣,會否因為重量,實際變成了長梢的性能了啊,拖累了箭速?”
“不會,第一,這個弓體的材料你感覺到了,輕又硬。第二,弓稍這部分用的材料更輕,,但它硬度性能卻不差。第三,你也看出來,這弓適用于突發時的近身格斗。把弓接上時,你把接口這里鎖住,它就是1.3米的長兵器,兩頭都適合捅刺,弓脊還可以切割對手。”
“第四,這個弓身外采用了軍方變色龍技術,可以貼合不同環境下的應用,也就是說提高了弓的隱蔽性。箱子里還有三個弓包、十條備用弓弦,也都采用了這個技術。”馬丁先生邊說,邊從箱子里取出弓弦,把弓安裝完成。
兩人來到門外空地上,站在一顆樹邊。馬丁先生持弓快速劃過去,D18驚訝的看見樹干上,留下一道深深的痕跡,竟然那是被弓弦造成的。
“第五,你看,這弓弦也是可用的近戰武器,并且不怕一般的匕首切割,韌性極佳。你不要問我這把弓的一些材料問題,我也不曉得。你以后有機會,可以去集團總部的杜邦實驗室,當面請教杜邦先生。”